編輯推薦
以「半夏的紀念」影展為顯微鏡,透視中國影視工業迭代的關鍵DNA。青年電影人親述導演、編劇、製片、剪輯、配音等多方面的實驗,對比短片和長片,學生作品和商業作品、電影與網劇的不同命運,展示20年來影視審美的遷徙密碼。 撕開銀幕背後的華麗帷幕,訪談者根據自身的「踩坑」經歷,為讀者提供了一份生存指南,自述了電影節、創投會的生存規則,與甲方的談判妥協藝術,以及簽約時注意哪些細節,從海外拍攝要注意的法律問題,到怎樣平衡藝術與流量,21位青年電影人以刀鋒般的坦誠,將行業隱形規則拆解為可復用的生存策略。 直擊青年影人職業困境,剖析創作瓶頸,訪談語言鮮活生動,受訪者金句頻出,將專業思考轉化為大眾可感的故事。既滿足讀者對電影行業的好奇心,又為影視新人提供實用的指導。內容簡介
「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學生影像展(以下簡稱「半夏的紀念」)是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電視學院承辦的學生影像原創校園文化品牌活動。自2003年創辦以來,「半夏的紀念」始終堅持以「社會視野」和「青年視角」作為選片與評片的標準,為青年影像人搭建起了一個專業而開放的交流平台,激勵著青年影像人關注社會發展、記錄時代變遷。 《抵達電影》以「半夏的紀念」為切入點,呈現20年來參与「半夏」影展的青年電影人的成果和行業發展。本書彙集了郝潔(北京國際電影節組辦副主任)、鄧科(《與鳳行》導演)、黎志(《北京女子圖鑑》導演)、楊驪珠(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導演)、杜光瑋(電影《大廚》剪輯師)等21位青年電影人的訪談,展現其求學經歷和對影像創作的思考,有助於影視專業從業者、高校學生和電影愛好者了解青年電影人的二十年成長變化,以及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作者簡介
李昉 中國傳媒大學團委副書記,副研究員。曾任第11-20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組委會執行秘書長,第5、6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金椰主論壇總策劃,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策劃,芬蘭坦佩雷短片節中歐青年影展策劃,慶祝中國傳媒大學建校70周年文藝晚會總導演。參与編著《北京國際電影節藍皮書》《中國長春電影節藍皮書》。目錄
2003年·第1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