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電影-「半夏的紀念」二十年中國青年影人訪談錄 李昉 978751158153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日報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51158153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抵達電影-「半夏的紀念」二十年中國青年影人訪談錄
ISBN:9787511581532
出版社:人民日報
著編譯者:李昉
頁數:41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004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以「半夏的紀念」影展為顯微鏡,透視中國影視工業迭代的關鍵DNA。青年電影人親述導演、編劇、製片、剪輯、配音等多方面的實驗,對比短片和長片,學生作品和商業作品、電影與網劇的不同命運,展示20年來影視審美的遷徙密碼。 撕開銀幕背後的華麗帷幕,訪談者根據自身的「踩坑」經歷,為讀者提供了一份生存指南,自述了電影節、創投會的生存規則,與甲方的談判妥協藝術,以及簽約時注意哪些細節,從海外拍攝要注意的法律問題,到怎樣平衡藝術與流量,21位青年電影人以刀鋒般的坦誠,將行業隱形規則拆解為可復用的生存策略。 直擊青年影人職業困境,剖析創作瓶頸,訪談語言鮮活生動,受訪者金句頻出,將專業思考轉化為大眾可感的故事。既滿足讀者對電影行業的好奇心,又為影視新人提供實用的指導。

內容簡介

「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學生影像展(以下簡稱「半夏的紀念」)是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電視學院承辦的學生影像原創校園文化品牌活動。自2003年創辦以來,「半夏的紀念」始終堅持以「社會視野」和「青年視角」作為選片與評片的標準,為青年影像人搭建起了一個專業而開放的交流平台,激勵著青年影像人關注社會發展、記錄時代變遷。 《抵達電影》以「半夏的紀念」為切入點,呈現20年來參与「半夏」影展的青年電影人的成果和行業發展。本書彙集了郝潔(北京國際電影節組辦副主任)、鄧科(《與鳳行》導演)、黎志(《北京女子圖鑑》導演)、楊驪珠(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導演)、杜光瑋(電影《大廚》剪輯師)等21位青年電影人的訪談,展現其求學經歷和對影像創作的思考,有助於影視專業從業者、高校學生和電影愛好者了解青年電影人的二十年成長變化,以及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

作者簡介

李昉 中國傳媒大學團委副書記,副研究員。曾任第11-20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組委會執行秘書長,第5、6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金椰主論壇總策劃,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策劃,芬蘭坦佩雷短片節中歐青年影展策劃,慶祝中國傳媒大學建校70周年文藝晚會總導演。參与編著《北京國際電影節藍皮書》《中國長春電影節藍皮書》。

目錄

2003年·第1屆
郝潔:電影,永不落幕
2007年·第5屆
鄧科:觀眾的微笑就像「烏梅子醬」
2010年·第8屆
林望、畢鑫業:不如意,但要樂觀地活著
黎志:認真抓住每一次浪潮
2011年·第9屆
仇晟:電影是一個關於秘密的秘密
杜光瑋:不被更多人看到未必是件壞事
2012年·第10屆
王申:在機械複製時代,傳誦全球化史詩
2013年·第11屆
韓帥:哪怕晚熟,不能錯過
2014年·第12屆
徐瑋超:站在人類的邊緣往前一小步
2015年·第13屆
伊力奇:得拍我媽看得懂的電影
潘依然:好的作品能夠對抗時間
王銳:躡蹤小津,撫慰人心
2016年·第14屆
王通:五年,我的長夜將盡
2017年·第15屆
烏爾坤別克·白山拜:與「被導演的導演」抗爭到底
王博倫:他人拼天賦,我拼「長情」
2018年·第16屆
楊驪珠:拍紀錄片,是我與他人製造羈絆的一種方式
張大尉:通過不堅持來抵達我想要的堅持
2019年·第17屆
文珹灝:像赫爾佐格一樣發明紀錄片
2021年·第18屆
蒲巴:捍衛「我是誰」
2023年·第20屆
彭澤凌:偵破「非典型」自我
吳郗琛:朝著「錯誤」前進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