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知要》白話解 黃海波 張孟涵 978757251445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12
商品編號: 978757251445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內經知要》白話解
ISBN:9787572514456
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黃海波 張孟涵
頁數:39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991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卷,卷上涵蓋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藏象五部分。道生強調養生要規避外邪、順應四季;陰陽闡述陰陽變化是萬物之源及養生調理要旨;色診介紹通過面部五色和臟腑外候診斷疾病;脈診詳述多種診脈方法及脈象與疾病的關係;藏象說明臟腑功能、對應關係及五行勝復規律。 卷下包含經絡、治則、病能三部分。經絡講述營氣運行及奇經八脈特點;治則提出以陰陽為綱,審證施治,用藥遵循歲氣;病能列舉病機十九條,分析多種病症的病因、癥狀及治療方法,如厥證、瘧證、咳嗽等,還提及癰疽、痿症等疾病的診斷和預后判斷,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為中醫初學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指導。

目錄 卷上
一、道生
第一篇:規避外邪,精神內守,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同奉古道。
第二篇:四季養生,不可違逆;上下不交,生化不施。
第三篇:七損八益,陰陽消長;陽升陰降,養生要理;與道合一,壽命無窮。
第四篇:虛無靜修,生津吞咽。
二、陰陽
第一篇:陰陽變化,萬物之源;治病求本,不離陰陽;陰陽升降,天地主宰。
第二篇:四時陰陽,人體內外。
第三篇:陽為生氣,萬物之本。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第四篇:陰陽調理,養生要旨。
三、色診
第一篇:睛明五色,精氣外榮。
第二篇:五臟外候,次於面部;疾病變化,面診可見;辨部施治,萬舉萬當。
第三篇:可治與否,胃氣為據。
四、脈診
第一篇:平旦診脈,病脈易見;臟脈對應,內外相參。
第二篇:寒熱虛實,脈診可見;脈至失常,非病即死。
第三篇:經脈營運,五臟稟受,脈至可察,虛實可考。
第四篇:獨異諸部,七診之法。
第五篇:形脈相參,脈重於形。
第六篇:持脈有道,虛靜寧神;四時內外,診脈大法。
第七篇:春夏秋冬,脈應四時;弦鉤浮營,反此則病。脾善不見,惡則可見。
第八篇:脈象診斷,胃氣為本。
第九篇:脈為血府,氣衰脈絕。
第十篇:脈現惡兆,死期立判。
第十一篇:形脈相應,胃氣為本;形脈不應,必是死症。
第十二篇:真臟脈現,危期臨近。
第十三篇:少陰動甚,妊子脈象。
第十四篇:陰摶陽別,妊子脈象。
第十五篇:診病問因,非僅脈診。
五、藏象
第一篇:臟腑功能,心為太陽;十二官職,不可相失。
第二篇:五臟六腑,取決於膽;內外屬性,法取自然。
第三篇:五臟六腑,彼此對應;腎應兩臟,膀胱三焦。
第四篇:五臟四時,天人一體。
第五篇:五臟之首,肝主生氣;生氣通天,生神生智。五方生化,相因相制。
第六篇:五臟藏神,神傷形衰。
第七篇:五臟六腑,心肺為要;心主血脈,肺主氣化。
第八篇:五行勝復,自然規律;有勝必復,復必受邪。
第九篇:氣血津液,人體精微;脈可為據,五臟洞察。
卷下
一、經絡
第一篇:營行脈中,周流不息;終於肝經,又始肺經。
第二篇:任脈督脈,總領陰陽;沖脈激蕩,十二經海;三脈一體,縱貫南北。
第三篇:二蹻二維,陰陽表裡;帶束一身,橫貫腰圍。
二、治則
第一篇:千變萬化,陰陽為綱。
第二篇:考察病機,虛實有無,求之責之,各司其屬;求其所屬,責之水火。
第三篇:審證陰陽,因病制宜;虛實表裡,對證施治。
第四篇:治病有則,用藥有規;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第五篇:孕婦用藥,適量而止。
三、病能
第一篇:病機十九,道其常例;詳察陰陽,深究水火。
第二篇:陽氣內斂,不可浮越;臟腑四時,逆則生疾;五味五入,過則為害。
第三篇:六經傳變,重致死症;生陽死陰,重陰辟陰,死而無治。
第四篇:臟腑為本,經絡為枝;臟脈一體,病變相關。
第五篇:邪盛則實,精奪則虛;醫宗綱領,旨實深奧。
第六篇:陽虛外寒,陰虛內熱;陽盛外熱,陰盛內寒。
第七篇:實則瀉子,虛則補母。
第八篇:五實回生,汗下為要;五虛拯救,扶本止泄。
第九篇:百病所生,終歸於氣。
第十篇:風性好動,善行善變,百病所始,風為之長。
第十一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第十二篇:陽衰于下,發為寒厥;陰衰于下,發為熱厥。脾腎為本,酒色當戒。
第十三篇:臟應四方,色應五位。
第十四篇:傷寒熱病,表裡相傳;在表發汗,傳里下法。
第十五篇:傷寒傷暑,皆可成瘧;邪氣入侵,虛實有偏;陰陽盛衰,寒熱交爭。
第十六篇:臟腑之咳,內外受邪;寒聚于胃,咳關於肺。
第十七篇:動靜勇怯,喘出五臟;驚恐傷志,五神俱損。
第十八篇:鼓脹治療,雞矢醴酒,一劑有效,二劑則愈。
第十九篇:臟腑諸脹,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
第二十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水腫諸病,診候別症。
第二十一篇:面腫足腫,風水之別;黃疸胃疸,濕熱辨症;水濕諸症,仔細察看。
第二十二篇:寒入諸經,血脈凝澀;邪留不去,脈澀卒痛。
第二十三篇:風寒濕侵,合而為痹;痹入臟腑,寒痛諸症;久侵膚腠,麻木不仁。陰盛寒痹,陽盛熱痹。
第二十四篇:五臟灼熱,則生五痿;五傷不防,亦生五痿。治療痿症,獨取胃經。
第二十五篇:胃氣不和,睡卧不安。
第二十六篇:陽氣滿盛,難以入睡;心血不足,法當養陰;邪氣逆上,法當祛邪。
第二十七篇:臟應四時,五虛發夢。
第二十八篇:陰陽氣盛,厥逆發夢。
第二十九篇:長蟲短蟲,多則觸夢。
第三十篇:血氣不通,壅遏成癰;肉腐髓消,沮陷為疽。
第三十一篇:癰疽化膿,五逆死症。
第三十二篇:五部癰疽,死而不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