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經方的形成及經方醫學的提出
第一節 經方的形成
一、釋「經」
二、釋「方」
三、經方的性質
第二節 經方相關概念考
一、湯液醪醴
二、毒藥
三、禁方
第三節 經方醫學的提出
第二章 秦漢時期經方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西漢之前經方類文獻
一、殷商甲骨中的醫藥
二、西周《山海經》中的藥物
三、戰國《周禮》中的醫藥理論
四、清華戰國竹簡《病方》
五、阜陽《萬物》
六、周家台秦簡《病方及其他》
七、北大秦簡《病方》
八、里耶秦簡醫方
第二節 西漢初期經方類文獻
一、《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雜療方》
二、張家山《脈書》經方類疾病
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藥方
四、天回醫簡《脈書·下經》經方類疾病
五、天回醫簡《和齊湯法》
六、胡家草場簡牘醫方
七、天長紀庄漢簡醫方
第三節 西漢中後期經方類文獻
一、北大漢簡醫方
二、敦煌漢簡醫方
三、肩水金關漢簡醫方
四、額濟納漢簡醫方
五、居延舊簡中的醫方
六、居延新簡中的醫方
七、地灣漢簡醫方
八、《漢書·藝文志》經方十一家
九、《經方頌說》
十、《列仙傳》中的藥方
十一、《范子計然》中的藥物
第四節 東漢初期經方類文獻
一、武威醫簡
二、懸泉漢簡醫方
三、《黃帝內經》中的藥方
四、《神農本草經》
第五節 東漢中後期經方類文獻
一、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醫方
二、湖南尚德街木牘醫方
三、烏程漢簡醫方
四、《四民月令》中的藥方
五、伊尹《湯液》
六、《華佗傳》中的藥方及《華佗方》
七、《傷寒雜病論》
八、《雷公葯對》
九、《本草經集注》中的藥方
第六節 秦漢時期經方類文物
一、南越王五色石
二、巨野紅土山丹丸
三、洛陽漢墓仙藥
四、鎮墓瓶中的五石方
第三章 秦漢經方醫學的地域特徵
第一節 長江中下游——荊楚一系
一、地域及文化特點
二、荊楚經方類文獻及特徵
第二節 黃河下游——燕齊一系
一、地域及文化特點
二、燕齊經方類文獻及特徵
第三節 黃河中上游——秦蜀一系
一、地域及文化特點
二、秦蜀經方類文獻及特徵
第四節 秦漢醫藥在不同地域間的流傳
第四章 秦漢經方醫學的生命觀與疾病觀
第一節 生命觀
一、生命的基本物質
二、機體外部組織結構
三、機體內部五臟六腑
第二節 疾病觀
一、病因
二、病位
三、病性
四、傳變
第五章 秦漢經方醫學的疾病與方劑分類
第一節 一級病症與二級病症
第二節 二級病症的主要分類模式
一、「膚、肉、骨、氣、血」分類模式
二、臟腑分類模式
第三節 常見病症的分類與治方
一、風病的分類與治方
二、痹病的分類與治方
三、疽病的分類與治方
四、癢病的分類與治方
五、瘕病的分類與治方
六、癃病的分類與治方
七、蹶病的分類與治方
八、疝病的分類與治方
九、水病的分類與治方
十、脹病的分類與治方
十一、婦人病的分類與治方
第六章 秦漢經方醫學的診法與治法
第一節 秦漢經方醫學的診法
一、早期望診問診為主
二、後期脈診融入經方體系
第二節 秦漢經方醫學的治法與方劑
一、剛柔/水火之劑
二、治風法
三、補益法
四、降氣法
五、下法
六、汗法
七、吐法
八、清法
九、消法
第七章 秦漢經方醫學的配伍與制方
第一節 本草與經方的關係
第二節 本草理論
一、藥物形態
二、藥物顏色
三、藥物味道
四、藥物四氣
五、藥物毒性
六、藥物採收時節
七、藥物產地
八、藥物三品分類
九、藥物「歸部」
第三節 配伍與制方
一、本草配伍
二、制方方法
三、制方結構
第四節 制方的指導思想
一、萬物含精
二、和實生物
第八章 出土秦漢經方在後世的傳承與發展
第一節 《五十二病方》與傳世經方
第二節 《和齊湯法》方與傳世經方
第三節 武威醫簡方與傳世經方
第四節 其他出土經方與傳世經方
第九章 對於經方醫學的思考與探討
第一節 經方的多元起源
一、與巫術有關
二、與飲食有關
三、與初步的醫療實踐有關
第二節 三世醫學之間的關係
一、彼此獨立
二、以氣相通
三、相互融合
第三節 出土秦漢簡帛醫藥文獻與《本經》《傷寒》《金匱》的關係
一、與《本經》的關係
二、與《金匱》《傷寒》的關係
第四節 秦漢經方醫學對後世的影響
一、確立方書編寫體例
二、開創辨病論治模式
三、蘊含辨證論治雛形
第五節 餘論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