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按照歷史時間順序為軸線,以一種生動、易於理解的方式登場,展現古人的建造智慧。從最早的建築形式——穴居引入,具體介紹了八種古代建築中的重要構件,從而形成了本書的八個篇章 。每個篇章 分別從文化溯源及科技內涵方面解讀了古建築的魅力,並圍繞核心知識,設計了相關勞動體驗項目,讓小讀者們在學中做、做中學,積累建築知識的同時,體驗古人造房子的智慧。本書的編寫人員均為江蘇省小學勞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又是兒童教育工作者,因此更善於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把複雜的古代建築知識用孩子能夠讀懂的語言呈現給他們。
作者簡介
郝京華
教育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教授,新教育實驗新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南師大研究中心副主任,小學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研製組組長、修訂組副組長,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主編。江蘇省情境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董事長。參與的”綜合性項目化科學教育方案實踐二十年”2021年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王偉群
哲學博士,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課程與教學論(化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教授。新教育實驗新科學教育研究所執行所長,蘇州市科技史學會秘書長,江蘇省教育學會化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4次獲得蘇州大學教學獎,2016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碩士優秀指導教師。參與的”綜合性項目化科學教育方案實踐二十年”2021年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目錄
窯洞與石窟1
地基12
立柱23
土牆35
榫卯46
屋頂60
門窗71
亭子82
前言/序言
東方文化的精神美學——中國古代建築
貝聿銘說過:”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的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中國古代建築以其神秘獨特的東方美學氣質,經歷了時間的打磨與淘洗,散發出亙古不變的魅力。
中國古建築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在北方,人們模仿天然岩洞的樣子挖出洞穴,隨後演變為”窯洞”;而在南方,人們造出了”樹上的房子”——巢穴,這是幹欄式建築的前身。當一種獨特的築牆技術——夯土牆出現時,古代建築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我們才得以有機會驚歎于阿房宮的壯麗。在溫暖多雨、木材豐富的南方地區,木結構的耐久性優勢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梁、柱、斗拱、屋頂、門窗這些木結構建築構件的逐漸豐富,使得中國古建築形成了驚豔世界的獨特之美。一梁一柱間,揭示了”牆倒屋不塌”的奧秘;碩大的屋頂和飛簷讓靜態中的建築有了飛鳥展翅般的動態之美;層層斗拱是榫卯結構精湛技藝的完美呈現
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與傳承這種古建築的美?我們該如何讓今天的孩子們走近中國古代建築,並從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美學、科學、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去感受偉大的中國文化?
基於這個目的,我們編寫了這本書。本書以時間順序為軸線,採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關於古建築知識的畫面。編者從最早的建築形式——穴居開篇,為小讀者們詳細介紹了古建築的重要構建,並設計了很多有趣又有益的勞動體驗項目,讓小讀者們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積累建築知識的同時,體驗古人造房子的智慧。
本書由楊硯甯女士帶領團隊編寫。編寫人員程誠、張蕾、朱曄、周婷婷均為江蘇省小學勞動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編寫者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把複雜的古代建築知識用孩子的語言呈現出來。誠如一個建築家所說:”造房子,就是造一個小世界。”本書也力求用通俗有趣的語言,為孩子們構建一個小世界。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部的王偉群教授參與了本書框架結構和提綱的擬定,為本書的編寫提出了諸多寶貴的指導意見。大家的共同努力為本書的完成奠定了基礎。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謹向以上諸位致以誠摯的感謝和敬意,也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