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日〕阿比留久美,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現任日本青年協同實踐全國論壇(JYC論壇)理事。專業為教育學(社會教育、青少年教育論),致力於探究使兒童、青少年能夠健康成長與生存的社會形態,透過連結教育、福利與文化領域進行研究。目前正透過參與兒童、青少年支援團體及當事人團體等活動,構思可能的未來圖景。獨著《論兒童的居場所》、合著《解讀「青年/援助」的指導手冊》等。
蘭旺,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碩士,主攻日本文化專業,曾赴日本秋田大學、早稻田大學交流學習,精通日本語言與文化。多年來專注于文學及電視媒體等領域的翻譯工作,以細緻的語言把控和深厚的語言功底獲得業內廣泛認可
周運來,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獲得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通過日語N1能力考試和日語專業八級考試,曾赴日本大阪大學進行研修學習。
目錄
第一部分居場所與認可
第一章 為什麼要思考居場所?
要求「居場所」的時代004
居場所是什麼? 006
種類不斷擴展的居場所009
對第三空間的關注011
學校的「過度居場所化」 013
從兒童 青少年援助角度解讀「居場所的雜亂化」 015
民間開展的創造居場所的實踐020
不斷擴大的居場所式的援助——居場所與創造居場所之間022
制度化的場所所
實現的東西是什麼? 027
第二章 尋求存在證明的社會
謀求同一性認同的我們030
青年期與同一性034
必須不斷進行存在證明的現代036
支撐”不確定的自己”的親密關係038
同一性在多種場合中的區分使用040
持續一生的”××活動” 043
不能割捨的同一性的認可045
不是”擁有”而是以”是這樣”來看待自我與他人047
同一性的異化傾向049
第二部分逐漸不穩定的生存基礎
第三章 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
將無縫轉變流程標準——日本青年的轉變056
“戰後日本型青年期”的解體加強了對家庭的影響力
加強了
對家庭大權的影響067
要求不斷逐級證明能力的社會069
年輕人被迫進行無法從頭再來的競爭071
就業去向及勞動環境的惡化072
自己對風險社會中的轉變負責075
年輕人面臨的圍繞”工作”的糾葛077
只有很少年輕人能夠順利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 079
第四章 不斷改變的家庭形式
家庭為何物084
不婚者的增加084
多種多樣的伴侶關係的蔓延086
性少數群體的伴侶關係088
浪漫愛意識形態的動搖089
結婚夫妻的”後來” 091
婚姻是看愛還是看錢(現實)? 093
國家、企業的管理和對國家、企業的貢獻096
如何看待性少數群體的婚姻099
要求家庭具有什麼作用呢? ——家庭功能的向外遷移和仍有的照顧功能100
超越家庭幻想102
第五章 女性被擺佈的生活方式
女性之間、男性之間觀念、境遇的不同108
存在一種作為母親、妻子而生活的社會規範111
被「援助」的都是怎樣的人? 113
什麼是女性「(被認為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117
女性與社會參與118
女性生活方式產生的糾結狀況123
因為被排除在勞動市場之外,不得不囿於家庭125
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女性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和可能126
打造屬_xFFFF_99%人群的女性主義129
第三部分為了過上有居場所的生活書單198創造屬_xFFFF_99%人群的女性主義129第三部分為了過上有居場所的生活
書單198
結束語207
參考文獻210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居場所與認同
第一章 為什麼要思考居場所?
人類很容易被光明遮蔽雙眼。為了能夠凝視夜晚的黑暗,必須置身于光明之外。
(長田弘:《世界很美》,美蔫書房,2009年,第81頁)
要求「居場所」的時代
2020年之後的日本社會變成了與以往不同的形態。在先前的生活中,與他人有聯繫是充實幸福生活的指標之一,也是人們應當追求的價值。但是,在2020年之後的日本社會中,與人交往的活動被壓縮到最低限度,而且是小心翼翼地進行。人們的基本原則是儘量待在家裡,減少接觸家人以外的人。因此,不僅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互相接觸有所減少,日本兒童和年輕人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的機會也有所減少,從中不斷試錯而有所成長的機會也急劇減少,認真與人交往彷佛已經成為不能大聲張揚、而要心懷愧疚去做的奢侈事情。
在日本政府發佈緊急事態宣言期間(特別是2020年),大學課程轉為線上授課,與以往相比,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的機會減少。同時,大學生的朋友聚會、加深溝通的機會也有所減少。他們夢想有朝一日過著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但是進入大學之後的生活卻很少能滿足內心的期待。
在商業街,商家為了控制人流選擇歇業或縮短營業時間,尋求與人交流的人們以及把街頭作為主場的兒童和年輕人失去了居場所。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擁有充足的時間去維繫、建立與他人的朋友關係,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傾向以此為基礎重新構築自我認同,所以一旦相關管道被關閉,他們將失去居場所。
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處於孤立狀態的人會更容易陷入孤立狀態,也更容易失去社會中的居場所。這顯著體現在了自殺人數的成長。2020年日本的自殺人數時隔11年又增加。特別是20一30歲的年輕人,自殺人數從2019年的2117人增加到2521人,2021年日本自殺人數持續增加,達到了2611人。
本書書名中的”居場所”,很多時候被理解為社會上的容身之處,同時也是精神上的依託之所。
「居場所」這個字原本只是指”所在的地方”,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特別的意思。但是,現在很多人就此聯想到的是「能夠保持自己真實樣子的地方」「能夠放鬆的地方」。
人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印象,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為了讓無法正常上學的兒童在白天有可去的地方,自由學校、自由空間登上歷史舞臺,「居場所」這個詞開始在這些活動中使用並逐漸傳播開來。
以前,無法正常上學的兒童在白天基本上沒有可以放鬆身心待著的地方。為了解決這些兒童「無處可去」的問題,自由學校、自由空間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能夠安心以真實、自然狀態待著的地方。可以說,用「居場所」這個詞來描述這些地方再適合不過。
前言/序言
「居場所」指的是某個人「所在的地方」。原本只有這層意思,但是當一個學生換到新的班級之後,如果不能融入,就會感覺「在這個班裡沒有居場所,想回到去年的班級裡」。如果一個人求職或婚友不太順利的話,就會認為「自己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可,也許在社會上也沒有居場所」。或者當我們與久未謀面的老朋友們相見熱鬧一番的時候,會對朋友說「還是和某某在一起能放鬆身心,你就是我的居場所!」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景中,大家腦海裡也許浮現過、表達過居場所這個詞。在大街小巷中播放的流行音樂中也有這個詞(桌遊「徠歌」是這樣玩的:用一副紙牌,上面寫有流行歌曲歌詞中可能有的詞匯;然後播放音樂,如果歌詞中出現紙牌上寫有的詞,就從那些紙牌中拿出這張牌。在「徠歌」遊戲裡也確實有一張寫有「居場所」的紙牌)。政府行政政策中也曾經有過「創造居場所」這樣的表述方式,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時常使用「居場所」這個詞。
「居場所」這個詞,會被使用在「沒有居場所」這種表達方式中,是經常用來表達人們生活艱難和孤獨的詞匯,擁有居場所就像得到公民權利一樣艱難。「沒有居場所」這種感覺是個人自我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環境造成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是社區問題。人類是存在於社會中、具有關係性的存在,正因如此,如果社會逼仄,令人難以喘息,就會讓人失去居場所;相反,如果一個人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的認可,就能找到居場所。而且,為了把社會打造成一個人類能夠生活下去或更容易生活的地方,各方也在推動「創造居場所」的行動。
存在一部分是由當事人的認知所決定的主體性感受,但是社會能做的是創造具體的場所和搭建框架構造等客觀的、具體的舉措。「居場所」這個詞所指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雖然如此,但日本社會對其所指的意思有著一定共識。
「居場所」一詞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使用方法,但是其意義之所以被認知與理解,是因為人們多多少少對「沒有居場所」這種感受,以及確認自我實際存在的感覺,有些共通的體會。「沒有居場所」這種感覺之所以能夠得到某種程度的共識,並不是因為個人主觀上感到孤獨,而是因為社會氛圍和現狀讓人們感到孤獨。那麼是社會中的什麼因素會讓人們產生那樣的想法呢?這是我在這本書中思考的問題。
「居場所」這個詞,指的是能夠確認自我存在的場所,在這層意義上與同一性有著很深的聯繫;在讓人們於社會中找到各自的居場所這一點上,「居場所」與認同和所屬的概念也有關聯。無論是同一性或認可,幾十年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都將其視為重要概念而進行討論。居場所在與這些概念密切相關的區域中被討論,它既是我們具體思考日常生活的關鍵詞,同時也已成為解讀現代社會的理論性關鍵字。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