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沐晨博士通過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深入剖析不健康原生家庭傷害子女的種種方式,以及這些傷害如何在子女成年後持續發酵,阻礙他們追求幸福生活。作者筆觸溫暖,並不著眼于對父母的控訴,而是專注於為受過或正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提供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全書精心劃分為四個部分:從幫助讀者瞭解生命密碼、深刻認識原生家庭,到引導撥開重重迷霧、勇敢面對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繼而通過向內歸因,實現與原生家庭的和解;最終激勵讀者向外生長,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場愛的回歸之旅,誠邀每一位讀者攜手,成為愛的使者,回歸愛的本源,重獲自信與力量,擁抱自由與幸福。
作者簡介
沐晨
心理諮詢師、教育學者、《父母的重塑》作者。
深耕心理療愈、家庭教育領域二十餘年,獨創”向內歸因”“父母大學”等生命教育系列課題,已使數十萬家庭受益。目前,累計輔導近千名因抑鬱、焦慮等問題輟學的青少年,幫助他們重拾信心、重返校園;同時,也幫助近六千組面臨婚姻問題的家庭破鏡重圓。曾二百餘次受邀到全國各高校、企業做巡迴講座,收穫廣泛好評。
目錄
第1部分 瞭解生命密碼,認識原生家庭
第1章 令人震驚的9500萬 / 2
第2章 “有毒”的父母,不幸的孩子 / 10
第3章 受傷的孩子 / 20
第二部分 撥開迷霧,面對原生家庭
第4章 人人內心都有兩匹狼 / 28
第5章 健康的家庭關係 / 33
第6章 “毒”父母的72變 / 47
第7章 教育孩子是一場父母的修行 / 70
第三部分 向內歸因,與原生家庭和解
第8章 放棄幻想,尋找內因 / 80
第9章 走出幻境,看見原生家庭的真相 / 89
第10章 從內心升起的答案——”愛” / 98
第11章 成為愛,用愛服務生命 / 104
第四部分 向外生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12章 生命就是關係 / 118
第13章 向內歸因 向外生長 / 132
第14章 成為光,用光創造奇跡 / 150
第15章 感悟生命藍圖,重構生命秩序 / 154
附 錄
沐晨老師心理療愈案例1 / 162
沐晨老師心理療愈案例2 / 199
後 記
前 言
我做教育和心理療愈工作已經整整二十年,為了體悟更多的生命真相,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質,我曾繞過小半個地球,從幾十萬生命畫像中走過。一直想給自己和熱愛生命的朋友們留下點文字,也不枉我在世間每一段豐盈的體驗。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印度教育學者葛印卡老師的一句話:”向內觀察身心實相,安詳面對生命起伏”,內心豁然開朗——”向內歸因”,這不正是我這二十年帶著深度的覺知所經由的路嗎?
多年前,中國科學院的一位物理學家曾在不經意間對我說過一句話:”母愛是孩子出生時母親的高頻振動!”當時的我被震撼到淚流滿面。儘管當時的我一知半解,但仿佛在瞬間為女性的偉大、生命的浩瀚,家庭的序位,心靈的療愈找到了本源的歸口,加劇了我對原生家庭、向內歸因書籍的創作熱情。
近十年來,”原生家庭”的書仿佛在一夜之間帶著某種特殊的使命,紛紛出現在茫茫的書海中。當然,原生家庭這個詞也更是無數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筆誅口伐”的焦點。人人都好像突然為自己的困厄、斑駁的人生找到了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於是在短暫的哭泣和安寧後,繼續踏上了下一段無知、迷茫的旅程
綜觀地球上人類文化的演變與發展,從初始的”原始”到今日的”文明”,現在世上的人們都在享受多元的文明所帶來的好處,且欲罷不能。每個人都習慣于向外探求,不願意花點時間去探尋自己內在的心靈。然而,由於人性的貪婪,人類在享受文明果實的同時,也面臨著無法超越的精神困厄。人們很容易地感受到:在政治、權貴、財富的迷失中,卻充滿了因貪婪、執著而帶來的心靈災難。正如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說過的一段話:”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饑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末後的時代,物質的豐富,無法掩蓋精神的貧窮;光鮮的外表,無法隱藏心靈的虛空;社會的進步,無法修飾愛心的冷漠。心若沒有歸處,到哪裡都是流浪!”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們都習慣于向外攀緣,猶如在滾滾的洪流中,看不清河裡的沙石,非得到緩流的地方,河水變得清澈了,我們才能看清河裡的沙石和樹枝。向內歸因好比是一台外科手術,需要切開傷口,撕破膿包,擠壓傷口,除去膿液唯有如此,方能向內歸因,向外生長,迎來新生。
向內歸因——是生命探索旅途中至關重要的路,它引領我們走向清淨、克服愁苦,祛除痛苦,實踐真理,看見真相,體悟智慧。向內歸因,正恰如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的哲思:”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人類最佳的善行,就是去成為自己心的主人,而非心的奴隸。人世間一切問題的和解,都需要經由一段奇妙的發現,那就是:從看見到認識,從認識到面對;從面對到和解,從和解到超越。這本《向內歸因:超越原生家庭 重構生命秩序》凝聚了我二十年支持數十萬家庭生命覺醒的心血與智慧。為了方便閱讀,我把書分成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瞭解生命密碼,認識原生家庭;
第二部分:撥開迷霧,面對原生家庭;
第三部分:向內歸因,與原生家庭和解;
第四部分:向外生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是一場關於愛的回歸之旅,讓我們共同成為愛的使者,回歸愛的本源。我們都是自己心靈的捕手,二十年的守望,只為與你相遇,讓我們都有能力活在愛的指引下。
心嚮往之,行必能至;向內歸因,讓我們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線試讀
第1部分 瞭解生命密碼,認識原生家庭
第1 章 令人震驚的9500萬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 西奧多 德萊塞
美國現代小說代表作家
二三年前,我的一位學員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母親叫張華,她培養了一個特別優秀的女兒小萍。小萍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前,成績在學校都是名列前茅,幾乎沒有考出年級前三名。張華對孩子特別嚴厲,如果女兒沒有考進年級前三名,她就讓女兒跪著面壁思過,還不給飯吃。
開始的時候,小萍會哭泣,會反抗。到了初中時,小萍已經不用媽媽催促,每次成績不理想了,她回家會主動跪下來,不吃不喝。
小萍是一個成績如此優異的孩子,老師們都說她一定可以考上清華、北大。媽媽張華聽了很開心,就盤算著是上清華還是北大,連專業都提前選好了。
但是,不幸的事情在高考時發生了——小萍坐在考場裡,由於太緊張,沒有辦法集中精力答題,結果考砸了。高考成績公佈後,小萍勉強過了普通本科分數線,她想再複讀一年,媽媽張華沒有同意,於是她去了一所普通大學就讀。
大二時,小萍在宿舍裡已經非常不合群,她的精神也出了問題,不得不輟學回家。回家後,小萍一直躲在屋子裡,把自己封閉起來,後來還進了精神病院。
孩子精神出問題,表面上看是因為成績落差太大,自信心受到了打擊。但是仔細分析,是這位媽媽犯了錯,家庭多年來的高壓政策給女兒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使得女兒高考發揮失常,最後心理也出現了嚴重問題。
家,原本應該是溫暖的”避風港”,為什麼會變成逼人發瘋的”角鬥場”呢?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大文豪魯迅先生的文章 。他有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白話文小說《藥》,書中描述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老百姓們在觀看革命黨被砍頭”示眾”時表情麻木,而在人頭落地後一擁而上,用饅頭蘸人血入”藥”。這樣一個瘋搶人血的場面,不禁讓我回想起100多年前,中國處於一個非常愚昧的時期,那時社會出現了很多生命狀態非常迷茫的人。那麼,10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還有多少這種狀態的人呢?
我的外公是一位革命老戰士,解放戰爭中的三大主要戰役,他參加了兩場,他的身體有多處打仗時留下的傷痕,甚至還有一顆子彈從他的身體裡穿過。老人家把他的青春都奉獻在硝煙彌漫的戰場,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新中國的建設,每次外公講述這段歷史時,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我們作為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享受著國家祥和所帶來的紅利,幸福指數按道理應該更高,可是為什麼我們沒有那些經過艱苦歲月的過來人的微笑呢?當今社會出現心理問題的人為什麼會越來越多呢?
2022年6月份,人民日報發佈的《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有一組數據特別引人深思,讓我看完觸目驚心:中國居然有高達9500萬的心理疾病患者。也就是說,我們身邊大約平均每14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鬱症。
你是不是這14個人中的一個呢?
你是否正在承受著焦慮的痛苦呢?
你的焦慮主要來自哪些方面?工作、孩子教育、夫妻情感還是人生方向?
在9500萬抑鬱症患者中,有一半是校園裡的孩子,包括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學生。我們每天關注著孩子的身體健康,關注著孩子的考試成績,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關心孩子每天是否幸福快樂?有沒有關心孩子內心是否還有力量?
更加令人震驚的是,這9500萬患者中,只有30%的人選擇在醫院就醫或者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治療。其餘70%的患者完 沒有看過病,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患上抑鬱症是一件很丟人、很可怕的事情,是一件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理解的事情,所以,他們會選擇困在自己的世界裡,獨自承受這一切,甚至在幽怨中走到生命的盡頭。
為什麼這麼多人會患上心理疾病?
通俗來講,心理問題是由先天遺傳、後天身心發展和生活環境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原生家庭對心理疾病的產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如何判斷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得了抑鬱症呢?
我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如果在你的生活中,過去兩周沒有一件事情能夠讓你輕鬆快樂起來,你總是鬱鬱寡歡,或者特別痛苦,特別悲傷,那可能你的心裡已經潛伏了抑鬱的種子。
如果這種狀況長達一個月以上,生活中基本沒有讓你輕鬆快樂的事情,那你離抑鬱就已經不遠了。嚴重抑鬱的人,身體還會出現各種症狀,比如莫名的抽搐,情緒的失控,出現幻聽、幻視等,這些都是已經抑鬱很久的症狀。
另外,關於原生家庭的理解,我們還有幾個誤區。
誤區一: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的心理沒有問題,沒有必要去深入瞭解原
生家庭。
中國有句古話:無知者無畏。當我們沒有深入地走進原生家庭深處時,可能會盲目武斷地下定義、做判斷,這個時候,不妨去瞭解一下,幾乎每個人都會被原生家庭所影響。正確認識原生家庭,別讓它束縛了我們的精彩人生。
誤區二:所有的壞事,都讓原生家庭來背鍋。事業不順、婚姻不順、家庭不
順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此,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有著大量詳實的數據作為科學依據。但有些人把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歸罪於原生家庭,這是非常荒謬且不合理的。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即使同一個原生家庭出來的孩子,也會因為基因、性格、經歷等方面的差異,而選擇不同的成長道路,成為不一樣的人。
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跟蹤過這樣一個家庭作為觀察對象:父親酗酒家暴,母親早逝,家裡有兩個孩子。長大後,一個孩子成為了知名律師,家庭幸福美滿;另一個孩子卻成為和父親一樣酗酒家暴、事業一無所成的人。當問及對他們成長過程影響最大的人和事時,心理學家發現兄弟二人都談到了自己的父親,且都說過同一句話:誰讓我有這樣一個父親呢?不同的是,他們給出了截然相反的解釋。成為律師的兒子的解釋是:因為我有一個這樣的父親,只能自己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長大後不再成為和父親一樣的人。而酗酒家暴兒子的解釋是:有這樣的父親,我能有什麼辦法呢?我只能選擇躺平做一條”鹹魚”。
由此可見,即使是同一個家庭出來的人,也會成為完全不一樣的人,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
我們回顧原生家庭,不是為了去聲討我們的原生家庭,也不是為了去聲討我們的父母。
我們的目的是回顧、是看見。
只有我們面對,才能真正地看見;
只有看見,我們才有可能和解;
只有和解,我們才能真正地放下。
誤區三:原生家庭只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不用去關注。
關注原生家庭不是女性的專利,不是只有女性才需要關注原生家庭,很多的男性更應該去瞭解和面對原生家庭。因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教育孩子也是兩個人的事情。
社會上有這樣一種世俗的觀念:男人負責在外賺錢養家,女人負責在家帶娃。這種情況非常容易形成”喪偶式教育”。喪偶式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