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1939-1949年新縣制在四川的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縣制改革了解新縣制如何開始,為追溯源流,也兼及論述晚清及北洋政府時期的縣制發展演變。從新縣制前後的基層政權變化觀察基層行政權力如何運行;通過縣級以下基層公務人員的構成、選拔、考核、被控等實踐,從點上觀察個體與個案在基層社會因新縣制推行所產生的變化及受到的影響;通過基層社會中以「保」和「甲」作為「戶」(家庭)之上的微單元,在新縣制施行前後重新編組保甲后形成的對基層社會的影響;以及基層社會救濟與撫恤體現出新縣制前後基層社會在國家力量缺失下自發形成的團結與互助空間。通過新縣制在四川基層縣域社會所形成的實踐,反觀社會轉型過程中基層自治共同體的形成。作者簡介
樊英傑,成都大學副教授。本碩博均畢業於四川大學,先後獲得法學學士、國際法學碩士、歷史學博士學位,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后。曾獲四川省、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主持或參与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主持省級示範課程,主講課程獲得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絡)、國家級資源共享課程。兼任中央電視台《法律講堂》文史版)主講專家,四川省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入選司法部千名涉外法律領軍人才、成都市學科帶頭人、成都社科優秀青年人才「雛鷹計劃」,曾獲成都市師德標兵、成都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目錄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