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緒論
一、建設一流高科技園區和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二、加大重大創新平檯布局力度
三、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四、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五、建設高水平創新主體
六、建設以先進位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七、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八、構建開放創新主平台
九、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第一章 2023年國家高新區創新指數再創新高
一、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總指數表現
(一)總指數突破505點創新高
(二)5個分項指數保持增長但差距縮小
二、國家高新區區域重大戰略創新表現
(一)京津冀高新區創新能力增速領先
(二)不同區域重大戰略產業創新績效普遍提升
三、四大經濟區域國家高新區創新表現
(一)不同地區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均實現正增長
(二)東部地區創新能力實現全方位提升
四、不同省份國家高新區創新表現
(一)近八成省份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二)各省份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增長呈現「87654」特點
五、國家自創區內國家高新區創新表現
(一)自創區創新能力實現穩步增長
(二)自創區推動高質量發展卓有成效
第二章 產業創新績效持續提升
一、產業技術含量不斷提升
(一)產業技術交易規模壯大,中關村是國家高新區均值的3倍
(二)企業技術收入保持增長,轉化新產品能力提升
(三)知識經濟持續發育,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明顯
二、高技術產業比重持續增長
(一)高技術產業經濟規模持續壯大,發明專利成果突出
(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領先全國,粵港澳大灣區表現卓越
(三)高技術服務業蓬勃發展,從業人員增長貢獻超四成
三、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加速崛起
(一)數字經濟佔比近四成,引領新產業持續壯大
(二)新賽道加快部署,構築未來產業發展新優勢
第三章 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
一、創新服務環境持續完善
(一)創新服務機構數量連年增長,東部地區佔比最高
(二)孵化服務載體加快建設,在孵企業數量持續增長
(三)新註冊企業數超百萬家,長江經濟帶佔比超兩成
二、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一)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提升協同創新水平
(二)產學研費用顯著增長,東部地區經費佔比超八成
三、科技金融賦能企業創新
(一)政策工具不斷創新,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加快
(二)吸納創業風投超2200億元,江蘇獨佔近兩成
(三)企業融資能力增強,匯聚上市企業超2000家
第四章 各類研發資源加快匯聚
一、創新主體規模穩步擴大
(一)強化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省級及以上各類研發機構數量超3 5萬家
(二)優質企業培育成效顯著,長江經濟帶數量佔全國近半
二、高端科研人才快速集聚
(一)「雙高」優勢顯現,人才政策環境日趨成熟
(二)聚集全國超1/4研發人員,長三角地區密度最高
三、創新投入力度持續增強
(一)研發投入規模佔全國四成多,中部地區提升顯著
(二)財政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科技活動經費高速增長
四、專利創新效率顯著提升
(一)知識產權環境持續優化,專利產出水平持續提升
(二)有效發明專利密度突破600件,粵港澳大灣區佔比居首
第五章 開放創新邁入新階段
一、高層次國際人才加速匯聚
(一)海外人才引進力度加大,東部地區佔比持續領先
(二)企業國際人才佔比回落,成熟園區仍保持優勢
二、高質量國際創新成果持續攀升
(一)國際創新成果快速增長,境外授權專利擁有量超28萬件
(二)本土企業國際創新能力增強,萬人國際專利產出量持續提升
三、高水平協同合作不斷拓展
(一)內資企業加速海外拓展,國際研發機構數量持續增長
(二)加快融入國際創新網絡,境外直接投資規模保持上升
(三)跨區域合作更加頻繁,協同創新能級快速提升
四、高附加值國際貿易顯著增長
(一)當年實際利用外資超4000億元,佔全國比重近四成
(二)技術服務出口比例呈波動趨勢,京津冀地區發展顯著
第六章 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經濟活動效率顯著增強
(一)經濟效率再上新台階,人均指標表現穩健
(二)凈利潤超全國五成,利潤率達歷史最高
二、區域經濟輻射效應顯著
(一)經濟總量突破18萬億元,東部地區引領作用凸顯
(二)園區全口徑增加值佔比提高,城市經濟貢獻日益顯著
三、發展成果加快普惠共享
(一)人員薪酬水平穩步提升,上海紫竹國家高新區首位
(二)初次分配更趨均衡,中部地區成為新增長極
四、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一)園區節能降耗成效顯著,東北地區取得明顯進步
(二)全面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持續打造綠色生態園區
附錄 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說明
一、指標體系
二、指標解釋及數據來源
(一)研發資源集聚
(二)科技創新生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