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韻律淺探
給中華詩詞松鬆綁
求正容變與時
一淺論中國詩詞的發展路向
略論詞曲之別
品詩三要
詩詞傳播概說
當前網絡小說的問題與特點
漫談文學與新聞的異同
蘇軾謫瓊詩賞析
“丘海精神”及丘溶和海瑞生平事蹟對海南歷史文化的影響
萬甯的名片一一廖紀
《饑餓 假寐 鐵》六人談
新詩美的探求者
一吳開晉先生學術生涯淺探
唱一首歌來欺騙死亡
一路也詩歌近作論
遠去的聲音
—評陳燦的抒情詩
天命之年抒慷慨
田遨先生詩文簡評
老來有好夢突兀見昆侖
—田邀詩詞簡評
在線試讀
中國詩歌韻律淺探
中國詩歌從《詩經》到現在經歷了三千多個春秋,由四言、五言、雜而律化為近體詩,完成了由自由到格律的轉變。五七言的律絕到唐代完成定型,在語言形式上達到了幾乎的程度。但這種嚴格的格律畢競是對詩意自由表達的限制,於是出現了較為自由的長短句一詞。詞不但在句式上更加多樣用韻也更寬泛了。但詞也是有格律限制的,只是相比律詩增加了自由度。宋代以後出現了比詞更自由的曲,曲雖有格律,但可以加襯字,在實際創作中比詞更加自由,故而到元代得到了繁榮。中國古代詩從無律到有律,從嚴律到寬律,逐漸走向寬鬆和自由,直到現代出現了自由化的新詩。
新詩初從古代詩形式中脫出,還是剛剛解開裹腳布的樣子,如胡適的《嘗試集》中的《蝴蝶》:”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還是用了五言詩的形式。但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和外國詩歌的譯介,新詩走上了拋棄舊律的自由表達之路,這與當時青年人狂飆的情感是互為表裡的。胡適曾在《論新詩一一八年來一件大事》一文中說:”中的新詩運動可算得是一種‘詩體的大解放’。因為有了這一層詩體的解放,所以豐富的材料,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複雜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詩裡去。長短的五言七言決不能委婉傳達出高深的理想與複雜的感情。”然而這散文化的詩行和無律的形式,似乎和古老漢語不太協調,於是新月派以聞一多為代表提出了”三美”的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它在程度上克服並糾正了五四以來白話新詩形式上過於鬆散、隨意以及不注意漢語聲韻的不足。新月派的探索為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具體而言,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詩都可以形成個獨立存在的畫面:”建築美”強調”有節 “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慶,有的腳”;”給畫美”強調辭藻的選擇要稼麗、鮮的勻稱,有句的均齊”。其主要目的是在詩的內容和詩的格式上都擁有美。這是新詩發展的次新格律建設。應該說聞多的主張以及他與徐志摩等人的創作實踐在新詩留下了一批作作,詩中的經典。這新詩精緻化、藝術化的努力,很快被抗日戰爭打斷了,大聲疾呼式的呐喊和戰鬥的鼓點節 泰成為時代強音。格律化的提倡又被自由表達的戰鬥之聲打斷了。此後雖有九葉派的餘響,但並未形成主潮。在解放區。新詩的散文化傾向加重了,田間的《趕車傳》是代表。趕車傳》是田間1946年基於土改工作的材料積累寫成的長詩,是詩人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威召下寫出的一部應時之作,被收入象徵延安文藝高中國成立後文藝方向示範的”中國人民文藝從書”中。《趕車傳》中貧農石不爛一把火燒了地主朱桂棠的樓,晚上睡覺時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捧著”紅書本”的”神”告訴了他一番話:
這個天下說有路
哪兒有路走
這個天下說沒路
難道真沒路!
石不爛你要問路
石不爛你要找路!
這種句式是散文化的,似乎和民間說唱更為接近。1950年1月;日 《說說唱唱》創刊號以內頁頭條的形式刊載了趙樹理改編《趕車傳》的鼓詞作品《石不爛趕車》(上),《石不爛趕車》(下)緊接著被發表到當年期的《說說唱唱》。從世紀30年代開始,”大眾化”在詩人口中被反復提及。這一方面是詩歌自身擴大讀者範圍的需要,另一方面則顯示了”抗日救國”這一目標對文學的強大組織力量。新中國成立後,使用民間形式寫作已經成為擺脫小資產階級情感,顯示”為群眾”的階級覺悟的方法,詩歌用被放到大。正是因為把令人愛讀和到處傳誦當作詩歌創作的目標,趙樹理才將”民歌、唱詞”囊廣義的詩裡。鼓詞作為一種唱詞,自然也成為敘事詩的新形式。當然鼓詞也要求押韻,從這個角度看,也許這是對《趕車傳》散文化的否定。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