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對格哈德·里希特近60年來的繪畫實踐進行檢視,重估核心作品,以揭示其為繪畫媒介帶來的巨大重鑄效應。繪畫與攝影的「糾纏」,成為貫穿眾多作品的標誌性線索。在基於照片的繪畫中,里希特的核心關切從未改變:再現的局限、歷史的重要性、意識形態的挫敗、保持距離與冷漠的姿態。除了灰色單色畫和彩色抽象畫,他還發展出獨特的「去繪畫」、照片放大繪畫和軟抽象。刮板的引入也進一步釋放了抽象的潛力,在偶然與控制之間,在具象與抽象之間。里希特亦有不少作品帶有「晚期」特質:不合時宜、失范和碎片化。對繪畫與文化傳統的歸屬感部分中和了里希特作為新前衛典型畫家的激進性。搖擺、振蕩、之間,三者最終都指向一種中性策略。這意味著接受外部不同媒介或內部競爭性作品的異質擾亂,迫近卻永不抵達。作者簡介
張浩,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助理研究員,同濟大學哲學博士,柏林洪堡大學藝術與圖像史學院聯合培養(2017—2019),主要關注領域為藝術哲學、現當代藝術理論與實踐,兼事藝術批評。目錄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