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機械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藝》——打造優秀教材需要默默耕耘與長期積累
《單片機應用技術(C語言版)》——工作任務導向教材推動學生核心技能發展 27
《植物保護》——教材是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 50
《汽車電氣設備原理與檢修》——職教新形態教材助力”汽車工匠”培養 74
《金屬加工與實訓一基礎常識與技能訓練》——用高適應性的職教專業教材引領課堂革命 92
《注塑模具CAD/CAE/CAM綜合實訓》——用”三為”教材培養企業首選學生 109
《工程岩土》——產教融合型職教教材服務產業人才培養 134
《GNSS定位測量》——好教材是師生同向而行的燈塔 152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多元協同是編制好職教教材的必由之路 173
《藥物製劑技術》——應課程改革而”生”,因校企合作而”成” 198
《出納崗位實務》——好教材能彈出教學相長的變奏曲 217
《外科學》——用”三好”標準引領醫學繼續教育教材改革 234
《婦產科護理學》——將”醫者仁心”的理念貫穿教材始終 254
《高等數學》——好教材是適合每一位學生學習的教材 268
《輪機英語》——為培養高素質”航運人”保駕護航 289
《中國會計文化》——用好故事讓會計技術有溫度、工作有尊嚴 313
後記 332
精彩書摘
機械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藝——打造優秀教材需要默默耕耘與長期積累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機械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藝》(第四版)適用於裝備製造類專業基礎課,經過二十餘年與專業、課程協同建設、錘煉打磨,獲得了讀者與專家的認可與好評,於2021年獲評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
在編寫理念上,堅持立德樹人,緊隨產業需求設計教材。教材接軌”中國製造2025”,追蹤材料及成形前沿技術,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裝備製造類產業需求為起點,確立了以”機器製造全過程”為邏輯主線,培養”三選一線”能力的教學目標(正確選擇零件材料、毛坯、改性工藝,分析零件工藝路線),幫助學生樹立現代製造產業鏈全域觀,實現複合型專業人才培養和職業素養培育等專業目標。
在教材內容上,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精雕細琢持續豐富教材內涵。教材緊扣邏輯主線、圍繞教學目標選取教學內容,形成了由”工程材料、毛坯成形、改性工藝、工藝路線分析”等內容模塊組成的教材結構體系。教材每章 開篇有風格各異的”引編輯推薦
“設置教學情境,引發讀者共鳴與學習興趣,篇首的”學習目標”明確了各單元的能力標準接口。教材與製造業轉型發展同頻共振,注重納入”四新”要素,建立了”修訂、重印挖改、數字資源動態更新”等教材更新機制。
職業教育教材應該反映行業最新的技術走勢——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龔方紅等訪談
國家明確了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指出教材是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重要載體。作為教材的編者,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訪談組:請從學校層面談談教材建設情況。
龔方紅:我們學校一直以來對教材建設非常重視,把它納入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服務能力提升的大框架裡進行總體思考。
職業教育直接與產業對接,是和產業發展聯繫最緊密的教育,職業教育的教材建設離不開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其他類型教育裡,比如基礎學科的教材,一般說來變化不會很快,因為這是人類千百年以來積累的經典知識。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適應未來的崗位實際需求。
我們學校多年來立足於機械行業辦學,機械行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主要標誌之一,其正以迅猛的速度朝著智能化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們的教材更加需要及時更新,跟上行業發展步伐。
訪談組:請談談學校目前教材建設的具體做法。
龔方紅:我們鼓勵老師編寫教材,讓教材成為課程內容不斷更新的載體,使人才培養跟上行業發展的腳步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學校這些年來累計開發了5000多項課程資源和專業建設標準,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們教材建設的成效。
目前,我們正積極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形態,更加重視活頁式教材開發。活頁式教材把最新的案例變成活頁內容,加入教材的經典內容裡,”最新”案例,或來自生產實際的教學資源,或來自教師承擔的企業技術改造服務項目,能夠反映產業對人才的最新要求。
我們學校通過要求專業教師必須下企業鍛煉,鼓勵他們參與企業技術改造,鍛煉出一批高水平的技術服務團隊。專業教師將自己的科研或企業服務項目作為課堂教學案例已成為常態。學生更易掌握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知識點,項目案例轉化成教學案例,再凝練成為教材的一個個活頁,這樣的教材有利於推進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前言/序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材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9年12月,全國教材建設獎獲批設立,由國家教材委員會主辦、教育部承辦,每4年評選一次。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設立全面覆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獎勵項目,是健全和完善教材建設激勵保障的重要制度設計。
全國教材建設獎面向大中小學教材建設各領域各環節 實施。首屆評獎分設”全國優秀教材(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高等教育三類)”“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三個獎項。2021年9月公佈獎勵名單,其中,基礎教育類優秀教材共評選出特等獎3項、一等獎40項、二等獎157項,覆蓋了基礎教育各類型、各學段、各學科。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優秀教材共評選出特等獎3項、一等獎80項、二等獎317項,覆蓋了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各類型、各層次。高等教育類優秀教材共評選出特等獎4項、一等獎80項、二等獎315項,覆蓋了高等教育所有學科門類。99個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和200位先進個人,涵蓋了教材編寫、審核、出版、管理、研究各個領域。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獲獎教材價值導向鮮明、教育理念先進、質量水平高、社會評價好,獲獎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政治立場堅定、勇於改革創新、工作實績突出,代表了目前我國教材建設備領域的領先水平。
為落實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表彰會精神,發揮獎項引導作用,加強教材工作宣傳,受教育部教材局委託,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承擔了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總結宣傳項目。2023年4月,課程教材研究所牽頭組建了四個項目組,分別由國家教材委委員韓震同志擔任基教組組長、國家教材委委員馬樹超同志擔任職教組組長、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孫洪祥同志擔任高教組組長、國家教材委委員韋志榕同志擔任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組組長。編撰團隊由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100余位專家構成,研製形成4套10余份訪談工具,選擇了部分獲獎成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密集組織實施100余場訪談。為有序推進叢書編撰,先後召開了籌備會、啟動會、中期工作會和統稿會等會議,全體編撰專家集中研討、充分論證、交流互鑒。2023年10月以來,在訪談基礎上,各項目組不斷研討完善書稿內容、框架和體例,分工推進訪談錄撰寫,打磨形成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訪談錄叢書。
本套叢書注重鮮活的優秀教材建設事實呈現,注重可複製的教材建設內在機制凝練,注重揭示教材建設的規律,以體現學術性、經驗性、故事性,擴大優秀教材的示範效應。同時,叢書堅持代表性、真實性、系統性的原則,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獲獎教材編寫者、一線教師、相關教育專家等,在訪談記錄的處理上既尊重原汁原味,又適當組織加工,力求語言文字通俗易懂、內容邏輯清晰,便於讀者理解、認同和吸收。叢書力求從理性角度剖析打造優秀教材的科學規律,著力從感性角度深挖優秀教材背後創編者的故事,努力做到科學性和可讀性兼備。我們希望,叢書一方面能夠為獲獎成果提供重要展示平臺,為教材工作者提供借鑒參考;另一方面為社會各界瞭解教材工作打開重要窗口,為教材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本套叢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叢書的編撰過程中,感謝在百忙之中接受訪談的獲獎教材的編寫者及團隊成員、先進集體成員和先進個人,感謝項目組工作人員認真勤懇地開展工作,感謝受訪單位和聯絡員提供場所等支持,也感謝教材編寫、審核、出版、管理、研究等相關機構和廣大教材工作者的嘔心瀝血、辛勤耕耘。
鑒於各種原因,叢書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課程教材研究所
2025年1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