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德國軍醫阿思密1900年首次隨德國「遠征軍」到北京履行軍醫職責,1903年任務結束,經河南、湖北、四川、西藏、雲南、緬甸返回德國。1906年,他受德國外交部委派再次到中國,在重慶開設醫院行醫,直到1935年去世。阿思密在重慶主持的德國普西醫院一度是重慶四家外國醫院中就診人數最高的,德國政府由於一戰失敗停止對醫院的資助,醫院被中國紅十字會接管,成為重慶首家紅十字會醫院,阿思密也成了重慶首位紅十字會醫院院長。他對重慶的醫學發展和改善重慶人的健康狀況作出了貢獻。該書共分五章:阿思密生平、中國北方、穿越中國的旅行、逆行揚子江、行醫重慶。其中絕大部分是阿思密留下的日記、文字報告和照片,小部份是他後人根據相關資料整理而成。作者拍攝了大量的歷史照片和文字記錄,保留下一百年前中國一些地區的風土民情、地質水文等方面的資料。內容簡介
本書為德國醫生保羅·阿思密的後人根據阿思密在中國期間拍攝的照片資料和報告、日記等文字材料整理、編寫而成。 保羅·阿思密於1900年首次來到中國,並進行了一次從北到南穿越中國的旅行。1906年他又來到中國,乘船逆行長江到達重慶,開辦了重慶第一家德國現代醫院——大德普西醫院。後來與中國女子結婚,徹底在重慶紮根,還開辦了私人診所,最後逝世于重慶。 他不僅在重慶醫治病人,還去醫學堂授課,傳播現代醫學,為當地民眾的健康做了有益的事情。他所留下的照片和文字資料以「他者」的視角記錄了百年前中國的社會及地理樣貌,成為研究中國近代社會的珍貴史料。作者簡介
海嬈,旅德作家兼翻譯,本科畢業於西南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於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出版長篇小說《遠嫁》《台灣情人》《早安,重慶》等,在《當代》《十月》《紅岩》《青年文學》等雜誌發表過作品。其中《早安,重慶》獲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國家翻譯資助獎」,被翻譯成德語。《我的弗蘭茨》獲第二屆世界華人作家筆會「優秀影視文學獎」。譯作有《房間里的男人》《漢娜的重慶》《阿思密日記》等。目錄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