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沒有哪位飛行員能像約翰 博伊德那樣同時在空戰戰術、航空工程和軍事思想方面取得那樣令人矚目的成就,而生前卻又像他那樣默默無聞。他有”40秒博伊德”之稱,這意味著不論他在空戰中處於怎樣不利的態勢,都可以在40秒內反敗為勝 ;他提出的能量-機動理論,是設計戰鬥機和制定空戰戰術的重要理論依據;他參與設計的 F-15、F-16戰鬥機,成為20世紀最受歡迎、服役時間最長的兩款戰鬥機 ;他提出的”OODA循環”理論揭示了軍事衝突和商業競爭的制勝之道;他倡導的機動作戰理論對美軍作戰思想轉變和防務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記作者羅伯特 科拉姆採訪了包括美國前副總統迪克 切尼在內的美國軍政要人,以及博伊德的家人、同事和生前好友,從美國空軍歷史辦公室獲取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檔案資料,復原了博伊德的生活和奮鬥歷程,讓讀者可以全面瞭解這位當代最重要的軍事思想家。
這部傳記不僅記錄了博伊德的生平,也是對美國軍隊官僚主義最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博伊德生活在一個黑白、對錯、善惡分明的世界裡,在22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始終在與軍隊的官僚體制和主流價值觀抗爭。他那哈姆雷特式的設問——”做官還是做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軍人職業生涯的困境,拷問著每一名軍人的良心與操守。
作者簡介
[美] 羅伯特 科拉姆(Robert Coram)美國著名記者、作者,曾兩次獲得普利策獎提名。
他作品產量不高,卻很有影響,其作品還發表在《紐約客》《紐約時報》《亞特蘭大日報》《亞特蘭大憲法報》等報紙雜誌。真正讓其名聲大噪的作品就是《博伊德傳》,這本書他耗時三年撰寫而成。
楊斌,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勤務學院副教授,軍事學博士,研究方向:美國軍事思想。
目錄
推薦序
序言:追憶
第一部分 飛行員
第一章 生於憂苦
第二章 運動猛男與長老會教友
第三章 羽翼初豐
第四章 K-13 和”米格走廊”
第五章 大祭司
第六章 高音速教皇約翰
第七章 不懈的戰鬥
第八章 “40 秒博伊德”與戰術手冊
第二部分 工程師
第九章 熱、熵和突破
第十一章 糖果仙子宣講福音
第十二章 扯掉機翼並塗成黃色
第十三章 “我從未設計過戰鬥機”
第十四章 更大—更高—更快—更遠
第十五章 拯救 F—15
第十六章 飛翔的女武神
第十七章 “戰鬥機黑手黨”從事”上帝的工作”
第十八章 一隻短腿鳥
第十九章 間諜基地
第二十章 看一看 B—1
第二十一章 “簡報僅作參考資料”
第二十二章 扣勾回切
第三部分 學者
第二十三章 《毀滅與創造》
第二十四章 OODA 循環
第二十五章 改革
第二十六章 “陰謀巨輪”
第二十七章 博伊德加入海軍陸戰隊
第二十八章 “永遠忠誠”
第二十九章 不屈不撓的硬漢
第三十章 他們認為我是個傻瓜
第三十一章 貧民窟上校與國防部長
尾聲:熙德將軍繼續馳騁疆場
附 錄
致 謝
來 源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拯救F—15
美國戰術空軍總是視速度為空戰的關鍵因素,要求 F—X 達到3 馬赫最大速度。事實上,空戰總是在低於聲速的巡航速度上開始,而且幾乎從未上過超聲速,可是他們不在乎。飛機為達到那個速度而必須作出的權衡與取捨會嚴重降低近距格鬥能力,他們也不在乎。至於航程,過大的航程指標最容易損害飛機性能。
美國空軍關於飛機重量的立場,在戰術空軍司令部主管戰鬥機需求的那個中校在某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他說:”我一點兒也不在乎飛機有多重。給你們的指標是戰術空軍確認的有效需求,是我們堅持得到的東西。重量不是我考慮的事情。此外,大家都知道,好的大飛機勝過好的小飛機。”
這恰恰與博伊德根據能量—機動理論得出的結論相反。
1968 年春末,美國空軍依然受 F—111 的影響,沉迷於重量大、價格昂貴的可變後掠機翼而不能自拔,遲遲不就一個基本問題作出決策,即 F—X 到底應該採用可變後掠機翼,還是固定機翼。
至此,博伊德在設計方案的幾個主要問題上節 節 敗退。美國空軍堅持要求飛機最大速度必須在兩馬赫以上,堅持要求雷達天線直徑必須為 36 英寸—這必然使機體比博伊德設想的更大。儘管空軍參謀長下了命令,但是 F—X 目前的預估重量已經高達 4 25 萬磅(實際上,還不止這個數字),而飛機的性能儘管比上一代飛機有所突破,但仍比之前下降許多。
斯普雷把增加沉重而昂貴設備的做法稱作”鍍金”。他對某些人相當沒有耐心,他們老想著增加很多與擊落敵機無關的份量很重的東西—前輪轉向系統、登機梯、尾鉤等。”如果取消所有這些無殺傷力的垃圾—與擊落敵機沒有必要關係的所有東西—飛機性能會有出人意料的提高。”
博伊德和斯普雷絕望了,他們決定孤注一擲,做最後一次拯救F—X 的努力。他們要重新設計理想飛機。他們沒日沒夜地在五角大樓忙碌,構思他們所稱的”紅鳥”,即 F—X 的 3 3 萬磅輕量化版本。博伊德向五角大樓裡的空軍參謀部作了彙報。1968 年 7 月 18 日,斯普雷致信空軍系統司令部的詹姆斯 弗格森上將(General James Ferguson)。這件事後來廣為人知,其內容在五角大樓流傳。部分青年軍官認為,它精闢地分析了美國空軍為什麼淪落到如今的境
地,他們在敬佩作者的才華之時,也曾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勇氣。也有部分人將信件視為臭名昭著的博伊德和斯普雷匪幫的惡毒大爆發。這封被列為”機密”的信表示,美國空軍在 F—X 項目上沒有執行設計紀律,不願放棄與擊落米格戰鬥機無關的設備,而只是一味增加重量。斯普雷在信中詳細列舉了尾鉤、前輪轉向系統和維護工作梯等設備,指出美國空軍急於往 F—X 上鍍金,忽視了飛機不斷提高的成本。信件後面附上了長達 23 頁的為 F—X 減重的技術建議清單。
然後,博伊德和斯普雷向弗格森上將作了彙報。上將是 F—X項目負總責的決策者,他贊同博伊德和斯普雷的所有觀點,非常看好他們的”紅鳥”方案,認為比 F—X 更優秀。
但是,上將的話鋒在這裡開始轉折了,他說手下的中將們都看上了更大、更重的 F—X 方案,他不能反對這些人的意見。上將試圖寬慰博伊德和斯普雷,說 F—X 將是歷史上機動性最好的戰鬥機,為什麼一定要使它成為完美的飛機呢?
這一次,更大—更高—更快—更遠幫派又勝利了。
美國空軍忙著跟博伊德展開內鬥,忽略了與美國海軍的競爭。博伊德與弗格森見面幾周後,海軍宣佈 F—111 海軍型—即 F—111B—不適合登上航空母艦,因此拒絕接收,並通知通用動力公司取消它的 F—111 項目。接著英國取消了這種飛機的訂單,這意味著現在只剩下美國空軍為 F—111 項目兜底了(美國空軍喜歡這種飛機,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仍在採購)。但是事情遠沒有結束,海軍上將們在國會做證,海軍不能因為無法接收 F—111B,就停止承擔其保家衛國的重要責任。他們宣稱,事實上,海軍一直在秘密地設計名為 F—14”雄貓”的飛機,如果國會同意把原來給 F—111B的撥款轉交給海軍,海軍將繼續推進 F—14 的研製。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