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提供一種全新視角,人類的文化、藝術,深深源於宇宙和自然法則:人眼敏銳地感知黃與藍的對比色,是因為進化使人眼不斷適應太陽帶給環境的顏色——黃光和藍天;音樂家出色地表演和諧的曲子,源於大腦進化發展出的「運動-感知時間軸」;風景和建築設計中的偏好,來自百萬年進化壓力中對生存環境的需求;而神話、占星術和星座文化,離不開我們對星空法則的觀察與總結我們的思維,其實總是被宇宙和自然塑造。 帶來一種多領域思考,從宇宙學、數學、進化論到語言學、哲學、美術、音樂的跨學科旅程:從地球傾角、月球影響等宇宙結構對生命的塑造,到分形幾何對稱在美術中的體現;從生物適應環境的邏輯,到語言的先天本能與後天習得之辯;從哲學對現實與感知的探討,到音樂與人腦神經迴路的關聯,全方位展現跨學科的思維碰撞。 世界級宇宙學家權威科普,科學理論融合廣博人文思考:作者約翰·巴羅是英國著名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和霍金同門,並在劍橋大學共事多年。以充滿哲理的方式分析宇宙學問題,為我們探索人類與宇宙的關係提供了融合性的思考。內容簡介
我們對藝術的熱愛是數百萬年進化的最終產物;我們對一幅美麗畫作或交響樂的反應,源自人類誕生之前的本能。在本書中,我們討論了人類的審美創造力、鑒賞力與宇宙基本性質之間的密切聯繫。 宇宙法則以微妙而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打下了自己的烙印。在涉獵廣泛、充滿趣味的考查中,約翰·巴羅試圖為我們解答這類問題:我們為什麼喜歡某些類型的藝術或音樂?我們覺得哪些遊戲和謎題具有挑戰性?為什麼許多神話和傳說都有共同的元素?宇宙景觀如何影響了哲學和神話的發展,以及數百萬年的進化如何使某些聲音和色彩模式對我們產生吸引力? 本書以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了人類創造力和思想的故事,探討了各種不同的話題:我們的語言本能,自然界中色彩的起源和用途,我們為何將時間劃分為不同的時間段,我們欣賞風景畫的緣由,以及計算機生成的分形藝術是否算得上真正的藝術? 從聖奧古斯丁和C S 劉易斯提出的神學問題,到畢達哥拉斯的純數學與披頭士音樂之間的關係,本書引用了大量實例,涵蓋眾多領域,全面探討了藝術與自然科學之間的聯繫,以及這種聯繫的意義和重要性。作者簡介
約翰·巴羅,英國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科普作家和業餘劇作家。現任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係數學科學研究教授,擅長應用哲學的方法來闡述物理宇宙學。他寫作的科普著作簡單易懂、深入淺出,《宇宙的起源》等15部科普作品被譯成了28種語言,深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 曾榮獲洛克天文學獎和英國皇家格拉斯哥哲學學會開爾文獎章。目錄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