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丹,高級工程師,講師,建築學碩士。現就職于上海杉達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環境設計系,雙師型教師,曾從事9年的建築設計實踐,主持過諸多大中型建築設計項目,並獲得多項省部級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具備豐富的建築設計實踐經驗,現長期從事高校設計教學和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工作,承擔環境設計專業多門主幹核心課程的教學工作,致力於將建築設計實踐經驗融入設計課程教學,培養應用型設計人才。
程宏,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畢業于德國多特蒙德應用科技大學設計學院,曾任教於復旦大學和上海杉達學院,長期致力於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和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具有多年的校企產學研合作和設計實踐經歷,積累了豐富的設計教學資源和經驗,受聘擔任上海東華大學和泰國皇家清萊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編出版《室內設計原理》《居住空間設計》《環境設計可視化》《實體模型設計與應用》《展示設計》《印象家具》《現代設計史》等多部教材。
趙傑,上海杉達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教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羅馬大學景觀與規劃學院博士,長期從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具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歷,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項目與教學項目。主要教授建築空間設計基礎、中外建築史等課程。
蔡文瀾,上海杉達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環境設計系講師,同濟大學建築學學士,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建築學碩士。在建築設計與工程領域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曾參與海內外住宅、商業建築、工業建築、文旅建築不同類型的建築項目,擔任建築師,負責建築設計與項目管理。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論部分
第一章 空間與形式研究 002
第一節 認識建築空間 002
第二節 空間的尺度及形狀 004
第三節 空間的限定方式 006
第四節 空間組合設計的處理手法 010
本章 總結/課後作業/思考拓展/課程資源鏈接
第二章 建築空間與功能 015
第一節 建築功能的基本要求 015
第二節 建築空間的構成及設計 016
第三節 功能與單一空間形式 019
第四節 功能與兩個單一空間的組合 021
第五節 功能與多空間組合 024
本章 總結/課後作業/思考拓展/課程資源鏈接
第三章 建築空間與外部形體 029
第一節 建築空間與外部形體在設計上的關係 O29
第二節 建築外部形體的美學原則 032
第三節 建築結構 037
本章 總結/課後作業/思考拓展/課程資源鏈接
第四章 建築空間設計階段劃分 041
第一節 建築方案設計的概念 041
第二節 建築方案設計的特點 042
第三節 建築方案設計的基本流程 043
本章 總結/課後作業/思考拓展/課程資源鏈接
第二部分 實踐部分
第五章 設計籌備階段 048
第一節 任務導入 048
第二節 任務要素 049
第三節 任務實施 058
本章 總結/課後作業/思考拓展/課程資源鏈接
第六章 概念構思階段 066
第一節 任務導入 066
第二節 任務要素 066
第三節 任務實施 074
本章 總結/課後作業/思考拓展/課程資源鏈接
第七章 建築功能設計 081
第一節 任務導入 081
第二節 任務要素 081
第三節 任務實施 087
本章 總結/課後作業/思考拓展/課程資源鏈接
第八章 建築外部形體設計 093
第一節 任務導入 093
第二節 任務要素 093
第三節 任務實施 104
第四節 任務呈現 105
本章 總結/課後作業/思考拓展/課程資源鏈接
第九章 建築方案的調整、細化和表達 108
第一節 任務導入 108
第二節 任務要素 108
第三節 任務實施 120
第四節 任務呈現 121
本章 總結/課後作業/思考拓展/課程資源鏈接
第三部分 案例解析
第十章 項目實例 128
項目1 微派風格的現代演繹——景德鎮某陶瓷藝術工作室設計 128
項目2 院落、聯動與活力——上海臨港張江中心辦公綜合體 139
項目3 自然、素材與身體——柿柿如意 南野際民宿設計 148
項目4 可持續發展的彈性空間某高新科技產業研發中心設計 154
參考文獻 158
前言/序言
序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高校作為戰略科技力量的聚集地、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地、區域發展的創新源頭和動力引擎,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高校不斷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交流,持續加大科技融合、交流共享的力度,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在助推產學研協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來,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滯後於職業教育前進的步伐,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
與此同時,設計教育正向智慧教育階段轉型,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AR)等新興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職業教育中。這些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資源,使得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然而,隨之而來的教學模式、教師角色等新挑戰會越來越多。如何培養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的人才成為職業教育需要考慮的問題,職業教育教材如何體現融媒體、智能化、交互性也成為高校老師研究的範疇。
在設計教育的變革中,設計的”邊界”是設計界一直在探討的話題。設計的”邊界”在新技術的發展下,變得越來越模糊,重要的不是畫地為牢,而是通過對”邊界”的描述,尋求設計更多、更大的可能性。打破”邊界”感,發展學科交叉對設計教育、教學和教材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使具有學科交叉特色的教材呼之欲出,教材變革首當其衝。
基於此,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組織上海應用類大學和職業類大學的教師們,率先進入了新形態教材的編寫試驗階段。他們融入校企合作,打破設計邊界,呈現數字化教學,力求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教育發展趨勢助力。不論在當下還是未來,希望這套教材都能在新時代設計教育的人才培養中不斷探索,並隨藝術教育的時代變革,不斷調整與完善。
同濟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全國設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教育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