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第1章節主要梳理了性能優化的低碳排放建築的設計目標,以國際及中國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為例,整理了達成目標的部分策略指標; 本書第2~4章主要包括了被動式的空間原型設計、低碳選材和建造、能源利用策略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對應建築全生命周期的前期設計階段、建造階段和運行階段,並以作者在該競賽中完成的實際項目為例,整理了對應策略在建築當中的應用示範。 本書的第5章是在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中的另一種嘗試。在兼顧低碳、快速建造的同時,設計團隊希望通過設計作品呼籲關注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所帶來的影響,讓建築學子在校學習期間關注環境問題,同時考慮弱勢群體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形成建築學人的社會責任感。 本書的最後一章,是作者參賽過程中,從學生到老師身份轉化的心得體會。從競賽課程融入和實踐教學的視角,闡述可持續設計在建築學教育中的思路。作者簡介
李珺傑,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客座教授(2022—2023年)。清華大學博士,中英雙碩士。 在氣候環境變化的嚴峻背景下,建築作為三大耗能產業之一佔據全社會總能耗的30%以上。為了響應「雙碳」目標的國家重大戰略,作者的研究方向圍繞可持續建築設計與建造體系,聚焦高性能的建築環境表現領域,研究成果集中在以可持續性能為導向的建築空間原型設計研究、近零能耗建築設計與建造技術研究以及基於人體感知的空間環境的評價與設計反饋三個層面。目前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及會議上發表論文80餘篇,獲得國家專利15項;出版著作7部,1篇文章收錄首都高端智庫報告,1篇評論文章收錄《人民日報》(海外版),被新華網、人民網等50餘家媒體轉載。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共計24項。參与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14項。研究成果應用於國際級競賽項目,起到了國際領先的示範效果。相應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19AHA年度總冠軍(國際最高獎)、2013年及2018年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多個單項冠軍、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北京高校青年教師社會調研成果一等獎2項。主持建成零碳示範建築項目5項,設計項目入庫於國家級備災倉庫。 入選北京交通大學「青英Ⅱ」計劃(2021年)、「雙青培育」計劃(2021年),入選「中國科協優秀中外青年交流計劃」(2019年)以及入選「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2017年)等人才項目。擔任美國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認證專家(LEED AP 2014—2018年)、AH AP專業培訓師(AH AP Diploma)、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築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委員、綠色建築理論與實踐組成員、DTSA—SPSI)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通訊評審及多個國際頂級期刊的審稿人。目錄
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