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地震災害是人類生存、社會與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自然災害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建設韌性城市的發展目標。建築結構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其長期安全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直接影響著城市的正常運行與發展。因此,發展建築結構抗震韌性相關理論和技術,不僅增強城市基礎設施在複雜環境下的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且助力城市更新與安全韌性提升行動的深入實施,為我國韌性城市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本書針對剪力牆結構和框架結構,從理論、設計、模擬和試驗四個方面介紹了新型抗震韌性提升技術。上篇(第1~7章)主要探討了剪力牆結構的抗震韌性,創新性地提出混凝土夾心剪力牆,進行了彈性力學分析、試驗研究和數值模擬;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適用於裝配式混凝土夾心剪力牆的韌性連接方式,並開展了牆體和結構試驗研究、數值模擬和力學性能分析,最終提出了基於位移的抗震設計方法,並通過設計算例進行了驗證。下篇(第8~12章)聚焦于框架結構的抗震韌性,提出並分析了新型旋轉自複位節點,探討了其受力特點和抗震性能;設計了新型自複位支撐,並通過理論和試驗研究驗證其力學性能;提出了預測自複位結構非線性響應的一種新方法,並通過動力時程分析驗證了其預測精度優於傳統方法;通過大比例振動台試驗和數值模擬分析,驗證了新型自複位框架結構體系的有效性和應用潛力。第13章為小結,總結了本領域現存的主要問題,並對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本書適用於建築結構設計人員和工程抗震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從事相關科研和教學工作的人員參考。作者簡介
郭彤 東南大學首席教授、二級教授、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江蘇省特聘教授。現任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長大橋樑安全長壽與健康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結構狀態評估與性能提升領域的研究,包括結構健康監測與狀態評估、新型抗震結構體系及結構振動控制等。連續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斯坦福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等30餘項科研項目,已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SCI論文250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0餘件(美國、澳大利亞專利3件),主編/參編著作4部、國家/行業/省級標準15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3項、國家級行業學會科技特/一等獎3項、日內瓦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和特別金獎等。擔任10餘種SCI和中文頂級期刊副主編/編委。目錄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