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設計理論 高振海 胡宏宇 高菲等 978711177387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機械工業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948
商品編號: 978711177387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智能汽車設計理論
ISBN:9787111773870
出版社:機械工業
著編譯者:高振海 胡宏宇 高菲等
頁數:31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673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智能汽車的技術核心正從機械工程領域轉向系統/軟體工程領域,系統和服務的複雜性正在迅速增長。當前,汽車具備了複雜的環境感知、智能決策與控制一體化的智能駕駛能力,以及宜人的座艙交互能力,實現了汽車電子系統內部近百個電子控制單元的網絡互聯,以及車與車、車與人、車與路、車與設備、車與電網、車與互聯網、車與雲端平台的高價值資源全方位網絡互聯。智能駕駛、智能底盤與智能座艙等多域功能對計算速度、可靠性、安全性、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有其特定的要求。多功能映射到各自的軟體系統和物理硬體上,由此產生的複雜性已達到要求架構重新開始的極限。與此同時,諸如與外部基礎設施和車對車通信等創新功能需要後端伺服器和雲解決方案以及面向服務的架構。本書詳盡探討了智能汽車的設計理論,涵蓋基本概念、體系架構、設計流程,以及智能駕駛、智能底盤與智能座艙功能域開發的關鍵技術。 本書適合汽車智能技術研究與應用相關技術人員學習參考,也可作為大專院校汽車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高鎮海,筆名高振海,吉林工業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博士,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后。現任吉林大學汽車底盤集成與仿生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兼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汽車技術教育分會主任、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特聘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汽車底盤設計與控制、智能駕駛與智能人機交互。相繼承擔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973、863、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面上、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吉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等國家與省部級項目16項和一汽、上汽、長城、長安、亞太機電等國內主要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橫向協作項目20餘項。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EI檢索論文10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出版《汽車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技術》等6部著作。入選教育部霍英東基金、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汽車工業優秀科技人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會士,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2項排名第1,1項排名第2)。

目錄

第1章 智能汽車設計
1 1 概述
1 1 1 智能汽車的基本概念
1 1 2 智能汽車的歷史演進
1 1 3 智能汽車的體系架構
1 1 4 智能汽車的發展趨勢
1 2 智能汽車設計流程
1 2 1 智能汽車產品概念階段
1 2 2 智能汽車產品戰略規劃階段
1 2 3 智能汽車產品誕生階段
1 2 4 智能汽車產品年型階段
1 3 智能汽車關鍵技術
1 3 1 智能駕駛
1 3 2 智能座艙
1 3 3 智能底盤
1 3 4 智能架構
1 3 5 智能安全
1 3 6 智能舒適
參考文獻
第2章 智能駕駛環境感知技術
2 1 概述
2 2 車輛狀態自感知
2 2 1 正常態自感知
2 2 2 異常態自感知
2 3 車輛外部環境感知
2 3 1 視覺感知
2 3 2 激光雷達感知
2 3 3 毫米波雷達感知
2 3 4 多感測器融合
2 4 車前路面特徵感知
2 4 1 車前路面不平度檢測
2 4 2 車前路面狀態檢測
參考文獻
第3章 智能駕駛環境認知技術
3 1 概述
3 2 智能汽車車輛運動預測
3 2 1 車輛軌跡預測
3 2 2 車輛意圖識別
3 3 智能汽車行人運動預測
3 3 1 基於LSTM的行人軌跡預測
3 3 2 基於GCN的行人軌跡預測
3 3 3 基於GAN的行人軌跡預測
3 4 智能駕駛動態地圖建模
3 4 1 基於網格地圖的表達方式
3 4 2 基於行駛風險場的表達方式
3 5 認知模型在行為決策中的應用
3 5 1 基於網格地圖的輔助駕駛預警策略
3 5 2 基於風險場的自主換道決策應用
參考文獻
第4章 智能駕駛決策規劃技術
4 1 概述
4 2 智能駕駛多目標決策架構與評價
4 2 1 智能駕駛決策層架構
4 2 2 智能駕駛決策評價方法
4 3 基於強化學習的決策規劃
4 3 1 基於強化學習的決策規劃方法
4 3 2 基於強化學習的決策規劃實例
4 4 考慮社會屬性的決策規劃
4 4 1 考慮社會屬性的自動駕駛決策規劃方法
4 4 2 考慮社會屬性的自動駕駛決策規劃實例
4 5 智能駕駛決策安全規約
4 5 1 智能駕駛決策安全規約方法
4 5 2 智能駕駛決策安全規約實例
參考文獻
第5章 智能汽車自動駕駛運動控制技術
5 1 概述
5 2 運動控制中的車輛模型
5 2 1 車輛運動學模型
5 2 2 車輛動力學模型
5 3 智能汽車縱向控制方法
5 3 1 PID速度控制
5 3 2 縱向速度前饋控制
5 4 智能汽車橫向控制方法
5 4 1 坐標系及符號定義
5 4 2 基於車輛運動學模型的橫向控制方法
5 4 3 基於車輛動力學模型的橫向控制方法
5 4 4 基於深度學習的運動控制
5 5 車輛縱橫向運動集成控制方法
參考文獻
第6章 智能底盤
6 1 概述
6 2 智能汽車線控底盤構型
6 2 1 純電模塊化底盤構型
6 2 2 一體化底盤構型
6 3 智能汽車線控底盤功能
6 3 1 線控制動
6 3 2 線控轉向
6 3 3 線控懸架
參考文獻
第7章 智能座艙
7 1 概述
7 2 智能座艙硬體支持技術
7 2 1 感測器與執行器
7 2 2 域控制器
7 3 智能座艙系統軟體技術
7 3 1 座艙操作系統
7 3 2 系統虛擬化
7 4 智能座艙人機交互技術
7 4 1 人機交互功能架構
7 4 2 顯式交互技術
7 4 3 隱式交互技術
7 5 智能座艙信息增值技術
參考文獻
第8章 智能汽車安全技術
8 1 概述
8 2 智能汽車主動安全
8 2 1 縱向主動安全
8 2 2 橫向主動安全
8 3 智能汽車被動安全
8 3 1 人體數字模型
8 3 2 乘員約束系統
8 4 智能汽車功能安全
8 4 1 功能安全法規與標準
8 4 2 功能安全設計流程與關鍵技術
8 5 智能汽車預期功能安全
8 5 1 預期功能安全法規與標準
8 5 2 預期功能安全設計流程與關鍵技術
8 6 智能汽車信息安全
8 6 1 信息安全法規與標準
8 6 2 信息安全設計流程與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第9章 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測試與評價
9 1 概述
9 2 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測試標準與規範
9 2 1 模擬測試標準與規範
9 2 2 台架測試標準與規範
9 2 3 場地測試標準與規範
9 2 4 數字孿生測試標準與規範
9 2 5 人機交互測試標準與規範
9 3 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測試工具鏈
9 3 1 模擬測試工具
9 3 2 台架測試工具
9 3 3 場地測試工具
9 4 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評價方法與體系
9 4 1 主觀評價方法
9 4 2 客觀評價方法
9 4 3 主客觀融合評價方法
9 4 4 海量數據驅動的智能汽車評價方法
9 5 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評價工具鏈
9 6 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評價案例
9 6 1 AEB系統評價案例分析
9 6 2 ACC系統評價案例分析
9 6 3 自動泊車輔助系統評價案例分析
9 6 4 換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