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解讀《莊子》,是中國傳統學術方法的延展。只不過傳統時常會表現出兩極對立,其一指《莊子》掊斗折衡,是反智的,另一極認為《莊子》「不經而為百家之冠」,對社會文明具有建設意義。本書試圖跳出這樣的兩極立場,以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感揭開《莊子》的問題意識,以「自然」概念為核心梳理其立言的所以然之故,而不必以《莊子》所批判的儒家思想為標準,措置是非褒貶于其間。全書十題,內篇七篇各自抽繹其思想主旨,通過文本分析其隱喻、議論等對於時代問題的回應。外雜篇綜合為兩題,其一以《秋水》七問為核心,探討《莊子》關於文明合理性的審思,其二以人性論為基礎,探討《莊子》關於自發文明可能性的推闡。最後將《莊子》回植到春秋戰國的學術中,總結其思想內涵和特質。復歸《莊子》立言本旨並尋繹其思想邏輯,是本書的學術自覺,也因此在目前學界的同類著作中顯出新意。作者簡介
盧國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文化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著有《中國重玄學》《道教哲學》《郭象評傳》《宋儒微言》《老子與東方之道》等,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A類重大課題「宗教在文化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發表在各種期刊、會議上的論文,選輯為《儒道兩行集》,即將出版。目錄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