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長期存在著官員向地方耆老咨問利弊、聽取民意的政治傳統。及至16世紀中葉,該政治傳統發展為以紳士耆老共同集會議事、向官府遞交「合邑公呈」為特徵的地方公議。本書系統研究了16—18世紀紳士耆老地方公議的歷史演進、運作程序、運用範圍等問題,揭示出明清官府與地方社會如何通過地方公議機制進行溝通、妥協,進而把社會意願納入政府決策程序之中。本書的研究增進了對傳統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認識,特別是推進了對「自下而上的軌道」更加深入細緻的理解。作者簡介
毛亦可,浙江杭州人,200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1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清史,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刊物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多篇。目錄
序章 地方公議:自治與專制之間的明清社會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