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腐敗是不當運用公權力進行利益分配,其實質為公權力與公民權利交往關係中的一種利益失衡。「利益輸送」則是腐敗術語庫中的一種「利他」而「沒有裝入口袋」的新型腐敗基本樣態,在公權力資源配置過程,通過超估、虛估公共資源價值採用價格雙軌制形式進行不法輸送,主要表現為高權行為範式與公共資源交易範式。利益輸送是公權力配置資源過程中的職務違背,嚴重侵害了權力配置公共資源的公平性的保護法益,即破壞了公權力與公民權利(體系)之間交往關係的平衡秩序或狀態,從而導致了資源配置「結構性緊張」與社會心理失衡的「結構性怨恨」,表徵出瀆職犯罪的「家族相似性」。「同等情況相同對待」,刑法理應從「現實關注」提升到系統的「理論自覺」,並做出一種妥當性回應。本書主要從法理學的層面,對刑法學視野下的利益輸送犯罪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研究。作者簡介
楊曉培,廈門大學刑法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台灣政治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南昌職業大學副校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曾任華東交通大學法學系主任、鐵路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黨內法規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等。江西省「高層次專業技術引進人才」「江西省省級高層次人才」。主持並參与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高校人文、國家教育規劃、司法部理論課題、國家鐵路局課題等課題近40項,其中主持27項(重點9項);發表論文52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近30篇,多篇被轉載(摘);專著、教材多部;先後獲得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省教育規劃成果獎三等獎、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一等獎、博士生國家獎學金等教學、科研獎勵近30項。並多次為全國人大財經委、交通運輸部、司法部、中國法學會等提供立法建議且被採納;「雙減」監管執法研究成果被江西省15個省廳(局)聯合採納、發文實施。目錄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