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於污染環境罪刑法保護前置化的研究。通過總結目前污染環境罪領域存在的理論爭議與司法解釋作出的努力,本書提煉出討論的核心問題——如何解釋污染環境罪中「嚴重污染環境」這一規範的構成要件要素以及主觀罪過形式的界定方式。客觀方面,以法益為核心展開,對本罪的法益保護內容、法益保護階段進行擴大解釋,兼顧解釋邊界,使犯罪圈在適當的範圍內擴大;主觀方面,在釐清「嚴重污染環境」構成要件要素外延的基礎上,傳統的主觀罪過認定方式已經不適用於污染環境罪這種極其特殊的犯罪,其具有雙重危害結果、雙重法益侵害屬性、直接結果難以直接認定、抽象法益的危險犯需要通過行為犯的範式加以規定等,這些特殊的特徵從不同角度疊加在這一個看似簡單的罪名與看似明晰的罪狀「嚴重污染環境」上,造成了立法上無法與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觀罪過直接銜接、也無法明確規定本罪的主觀罪過,司法實踐中從立場搖擺到避而不談再到逐漸轉向本罪為故意犯罪的立場,迴避問題永遠無法解決問題,只有直面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作者簡介
徐雋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講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刑法、青少年犯罪、數字時代AI技術應用與法律規制問題。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1項,參与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當代青年研究》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篇。目錄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