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與知識秩序 胡琦 978730136030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196
商品編號: 978730136030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與知識秩序
ISBN:9787301360309
出版社:北京大學
著編譯者:胡琦
頁數:61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59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從明到清,士人之理想則由「覺民行道」轉為「著述明道」,這一概括意味著清代學術雖從實踐退守到知識,但其潛在目的依然是實踐,因為明道的目的依然是行道,建立理想的人間秩序。關於清代文章與知識關係,該書提供了更宏闊的思想史脈絡。

內容簡介

宋元明清以降,「文以載道」乃是中國讀書人理解「文章」性質的基本觀念:以古文為基礎的書寫語言系統,構成了古代士人傳承知識、表達思想的核心載體。本書聚焦清代前中期這一傳統學術體系的集成期,將「古文」視為一個「語言-知識共同體」,探討古文讀寫與古典知識傳承之間的血脈聯繫:一方面,基於科舉、書院等制度而展開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讀書人閱讀古書之視野,亦為其知識邊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為知識再生產的具體途徑,古文的筆法錘鍊、文體經營乃至結集體例,皆潤物無聲地影響了知識表達和傳播的方式。在寫作實踐中日用不匱的「文體秩序」,經由詞章之學的反思與整合,成為塑造「知識秩序」的一種重要力量。

作者簡介

胡琦,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助理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等。研究興趣為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明清文學與文化史。

目錄

緒說 明清古文與知識傳承
第一節 古與今:作為「語言-知識共同體」的古文
第二節 文與道:著作修辭與知識肌理
第一章 六經皆文與博涉子史:文章趣味下的知識秩序
第一節 「經史體殊」:知識史視野下的明代古文思想發展
第二節 經書評點及其文學經典化
第三節 從「六經」到「周文」:典範上移與知識擴張
第四節 朱墨淋漓與含英咀華
第二章 捕聲捉影:「調法」批評與古籍的細部閱讀
第一節 八股文批評與聲調論
第二節 有跡可循:孫月峰之「調法」批評
第三節 句讀切分與調式講求:從金聖嘆到吳見思
第四節 精粗虛實之間:閱讀與誦讀中的「聲調」
第三章 原本性理與根柢經史:儒家知識秩序的再調整
第一節 「博學」與「返經」:從晚明到清初
第二節 雜學與博學:「根柢」說之演進
第三節 「性理」優先與「經籍」優先
第四節 據鞍誦經與取證子史
第四章 談笑鴻儒:己未詞科與清初「文」「學」之辨
第一節 「師儒」還是「詞臣」:康熙帝之「鴻儒」觀
第二節 舉薦書與辭征揭:談「學」論「文」
第三節 從行卷到應試:闕下待考與徵士的「文」「學」交遊
第四節 「博學鴻儒本是名」
第五章 詞章·理學·經學:雍乾間的特科與學術
第一節 詩賦古文之事:乾隆博鴻之展開
第二節 理學真偽:學問與道德之間
第三節 經學與著述:「經術士」之選拔
第六章 書院教育中的「文」「學」秩序:以江寧鐘山書院為中心
第一節 科舉與「俗學」:清代前中期書院教育的基本框架
第二節 官書與坊本:書院內外的古文閱讀
第三節 古文課試與古學興起
第四節 姚鼐與桐城「古文之學」的成立
第七章 體類與流別:《古文辭類纂》的知識淵源及學術史意義
第一節 「家數」傳統下的辨體論
第二節 從「類選」到「類纂」:《古文辭類纂》分類系統的形成
第三節 體類源流:「辨體」的知識傳統
第四節 比類知義:《古文辭類纂》以「義」為核心的文體觀
第八章 知識與裁斷:清代金石學視野下的碑誌文體批評
第一節 敘事傳統與馬遷風神:碑誌典範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史家義法與得統于經:對韓碑的辯護
第三節 著史或勒石:「金石之文」獨立性的強化
第四節 以韓歐例秦漢:王芑孫對碑誌正統的重構
第九章 文以述學:清中期的文集編纂與「著作」觀念
第一節 從文體秩序到知識秩序:明清士人之別集編纂
第二節 經學體統與文體類分:《戴東原集》的兩次編纂
第三節 「以賦裝頭」抑或「立言為先」:學問三分與文集類例
第四節 「子」「集」之間:著作體例之選擇
第十章 注經與行文:清代學術史上的「疏證」體
第一節 「疏證」名義辨
第二節 札記與疏證:從閻潛邱到戴東原
第三節 「證」與「疏」:疏證體在乾嘉以降的流衍
第四節 「附經」與「單行」:註疏之文及其獨立性
第十一章 著作與性情:「私學」理想的潛流
第一節 「考據」「著作」之辨與以「性靈」論學
第二節 性靈與性情:從詩學到古文經史
第三節 感動血氣:音節與性情的貫通
第四節 私言與私學:「性情」在學問領域的延展
第十二章 學者願著何書:題跋小課與漢學札記的經典化
第一節 讀書題跋:一種新興課試文體的成立
第二節 考證刊謬:《四庫》提要與題跋寫作策略的新變
第三節 從「說部」到「考訂」:學術札記經典譜系的形成
第四節 題跋小課在晚清書院的流衍
結語 文學史與思想史
第一節 沉默的假想敵:「詞章」如何介入「學問」?
第二節 分途抑或內外:「文」「學」關係的再反思
第三節 「文體」的時空屬性與知識功能
附錄一 宋元理學家讀書法與「唐宋八大家」經典譜系的形成
一 先與后:理學家對文章工夫的討論
二 科舉之「工程」:元代理學家之讀書法與教育實踐
三 家數與氣象:以作家為中心的文統觀
四 地域與師傳:讀書學文法在元明之際的流布
小結:理學與詞章
附錄二 技法與考據:《古文辭類纂》詞章之學的兩個面向
一 文辭美惡與指示作法
二 圈點存廢與著作之體
三 入室操戈:古文評語中的經史考據
小結
參考文獻
重要人名、術語索引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