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從明到清,士人之理想則由「覺民行道」轉為「著述明道」,這一概括意味著清代學術雖從實踐退守到知識,但其潛在目的依然是實踐,因為明道的目的依然是行道,建立理想的人間秩序。關於清代文章與知識關係,該書提供了更宏闊的思想史脈絡。內容簡介
宋元明清以降,「文以載道」乃是中國讀書人理解「文章」性質的基本觀念:以古文為基礎的書寫語言系統,構成了古代士人傳承知識、表達思想的核心載體。本書聚焦清代前中期這一傳統學術體系的集成期,將「古文」視為一個「語言-知識共同體」,探討古文讀寫與古典知識傳承之間的血脈聯繫:一方面,基於科舉、書院等制度而展開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讀書人閱讀古書之視野,亦為其知識邊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為知識再生產的具體途徑,古文的筆法錘鍊、文體經營乃至結集體例,皆潤物無聲地影響了知識表達和傳播的方式。在寫作實踐中日用不匱的「文體秩序」,經由詞章之學的反思與整合,成為塑造「知識秩序」的一種重要力量。作者簡介
胡琦,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助理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等。研究興趣為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明清文學與文化史。目錄
緒說 明清古文與知識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