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內科學基礎
第一節 基本診療程序・二節 問診要點 三節 體格檢查要點二章 神內科疾病診治節 腦出血
二節 蛛網膜下腔出血三節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四節 血栓形成性腦梗死
五節 腔隙性腦梗死
六節 腦栓塞
七節 三叉神痛
八節 舌咽神痛三章 呼吸內科疾病診治
第一節 流行性感冒
二節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三節 支氣管哮喘・
四節 肺炎球菌肺炎
五節 病毒性肺炎
六節 肺炎支原體肺炎
七節 衣原體肺炎
八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九節 慢性呼吸衰竭
十節 氣管及肺部少見原發惡性
十一節 肺部良性
十二節 肺轉移瘤
四章 心內科疾病診治
第一節 心律失常
二節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三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
四節 急性炎
五節 慢性炎
六節 心絞痛
七節 心肌梗死
八節 急性心力衰蠍
五章 消化內科疾病診治
第一節 胃食管反流病
二節 急性胃炎
三節 慢性胃炎
四節 應激性潰瘍
五節 消化性潰瘍
能性消化不良
七節 酒精性肝病
八節 脂肪肝
九節 肝膿腫
十節 肝硬化・
十一節 肝衰竭
六章 內科常見疾病護理
第一節 高血壓
二節 糖尿病
七章 醫學營養
第一節 基礎養・
二節 公共營養
參考文獻
前言
隨著社會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嶄新的診斷技術不斷湧現,並在臨床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但是,無論儀器如何都不能代替人的思維。正確的診斷和仍然源于臨床醫師堅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驗、周密的調查研究和合理的邏輯推理。內科疾病種類繁多,在診治過程中,臨床醫師需要遵循科學、規範、人性化的原則。首先,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全面瞭解患者的病。其次,根據患者的病,制訂個性化的方案,並及時調整和優化。同時,醫師還需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需求,,提供的服務。然而,醫學知識浩如煙海,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實用的內科診療知識絕非易事。基於這一需要,我們特組織編寫了《臨床常見內科疾病診治》一書。
本書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臨床常見內科疾病的診斷與。對本書所涉及的相關疾病,均從疾病概念、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及等方行了詳細論述。本書結構層次清晰,資料實,簡明實用,體現了嚴謹科學、與時的創新性,緊密結合臨床實踐的實用性,把握科展和診療水平的性。本書可供各級內科臨床醫師及從事臨床內科教研活動的工作者閱讀,也可作為廣大醫學院校在校學生的參考書。
由於科學技術發展迅速、臨床內科學內容日新月異,加之編寫時間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與不足之處,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摘要
第一章 內科學基礎
第一節 基本診療程序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中的核心學科,內科既是臨床學科的基礎學科,又與各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素有”醫學之母”之稱。其內容涉及面很廣,具有普遍性、基礎性和代表性,集中體現了臨床中所需的診斷共性、思維。內括多個亞專科,而廣義上的內科含了非外科的所有學科,內科疾病也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內科篇中所選的基本知識、基本操作技能和急診急救的內容,是臨床醫師賴以診療疾病的基本常識和工具,通過學握將對於夯實臨床工作的根基、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掌握共性的診療方法、規範臨床診療行為均有所裨益,同時也為其他各學科的學了基礎,是所有從醫者的基礎臨床知識和技能。
在這高新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技術和手段日新月異,臨床醫師時常會因過分依賴的設備而忽略了對臨床基本技能的要求和重視,而日益細化的臨床專業分科及實際操作培訓的匱乏也使得基本技能的掌握受限。本章 從基本的臨床診療程序人手,將問診和體格檢查要點逐一整理並加以陳述,旨在協助臨床醫師儘快掌握臨床基本知識技能、拓展橫向思維、構建正確合理的診療方案。
一、病房診治工作規程
(一)概述
住院患者管括從患者人院到出院(或)的全過程,可分為新患者處理、床位患者管理、出院患者處置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一些內容可能會交叉重疊或重行,是住院醫師基本的日常工作,需要熟練掌握、靈活應用並切實執行。
(二)主要知識點
1 準備工作
(1)熟悉基本況入病房工作,首先要瞭解即將工作的整個病區環境、佈局、搶救室監護室、護士站、工作臺、值班室等況。熟悉各種物品的放置尤其是搶救和操作物品擺放和存儲處。
(2)瞭解分組安排:病房醫師的工作都是分行的,每個組由主任(副主任)為組長、組內有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及實修醫師和研究生等各級醫師,是病房工作的基本單元。組分管一定數量的床位,負責所分管床位患者住院期間的所有診療工作。住院療組的一線工作人員,是幾乎所有活動的直接實施者。
3)準備基本用品:合體整潔的白大衣、口罩和帽子,基本診療用品如聽診器、叩診錘、手電簡、尺,簡單的專科工具如耳鏡、檢眼鏡等,還有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
2 新人院患者處理
(1)詢問病史:病史是患者心理、生理健康相關事件的記錄,是醫師從患者就診的自發敘述中整理、提煉、歸納、評價後記錄的專業文獻。醫師通過問診得到相關的病史,需要有一定程序、方法、和內容。
(2)體格檢查:是醫師運用感官和簡便工具、瞭解和評估被檢查者身體狀況的基本檢查方法,通過完整的問診和體格檢查可以得到大部分疾病的初步診斷。通常體格檢查從問診後開始,但其實在被檢查入診室或病房時就開始被視診了。①全身體格檢查:住院患者需行全身系統的體格檢查,要求既全面系統、分段有序,又有深入、靈活調整。體格檢查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原則是不遺漏和儘量不重複變動患者的體位。②體格檢查:根據患者病針對部行必要簡化的體格檢查。如危重患者不宜搬動需爭分奪秒地完成重要部位的體檢,同時迅速做出判斷和實施救治措施。③其他一些特殊患者:如精神病、殘疾人、癱瘓者等;以及在特殊況下:如條件、時間不許可等都需要行體格檢查,以後有機會和條件允許時再缺差。④專科體格檢查:行全身體格檢查外,一些專科需行深人的專科特有體格檢查,並在病歷中詳細記錄,如神系統檢查、眼科檢查、精神鑒定、意識評分、婦科測量等。這些內容將會在各科輪轉學分科後不斷充實完善。
(3)輔助檢查:是診斷疾病所需的重要輔助手段。常用的基本方括各種實驗室檢查、心電圖檢查、影像學(X線、超聲、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檢查能檢查等。各科住院患者入院後需行的常規輔助檢查項目的選擇有所不同,應根據各科的特點和需求有所側重。依據病可選擇立即或行急診或常規檢查。危重患者應將和放在首位,不應為了做檢查而中斷搶救,以防發生意外,一些有風險又必行的檢查需要征得家屬同意、由醫護陪同前往並備好救治措施。
(4)初步診斷:診斷的含義是醫師在診察患者後做出的疾病判斷。的診斷是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前提。初步診斷由住院醫師擬定,內括病因診斷、病理診斷、病理生理診斷等。從接觸患者開始,醫師就在腦海中對產生症狀的疾病提出設想,又不斷做出修正和匹配,逐步將獲得的所有資料(症狀、體征、輔助檢查等)分析、綜合、聯想、推理、擬定,從而得出對疾病的初步診斷,即初級診斷。在此後診療過程中,將通過觀察病和充實資料逐步完善診斷,由上級醫師指導並簽署:人院診斷、修正診斷、後診斷等。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