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呼吸系統的解剖
第一節 上呼吸道
二節 下呼吸道
三節 肺的組織結構
四節 肺的血液循環
二章 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
第一節 發熱
二節 咳嗽
三節 咳痰
四節 咯血
五節 胸痛
六節 發紺
七節 呼吸困難
三章 呼吸系統疾病的常用檢查技術
第一節 胸膜腔穿刺術
二節 胸膜活檢術
三節 X線檢查
四節 CT檢查
五節 MRI檢查
六節 超聲檢查
七節 痰細菌學檢查
八能檢查
四章 呼吸系統疾病的常用技術
五章 結核疾病
六章 感染性疾病
七章 氣道阻塞性疾病
八章 彌漫性疾病
九章 肉芽腫性疾病
十章 胸膜疾病
十一章 縱隔疾病
十二章 膈肌疾病
十三章 先天性肺疾病
十四章 理化因素所致的呼吸系統疾病
十五章 肺部危重症
參考文獻
前言
來,呼吸內科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疾病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也不斷增加。因此,臨末醫師掌握不同疾病的監別診斷要點。在臨床診治過程中認行詳細問診和體檢,安排合理的輔助檢查,對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有益。此外,新的診斷技術和方法不斷湧現,使臨床原有的一些難題也得到了部分解決,因此及結驗變得十分重要。基於以上況,編者結自身多年的臨床工作驗,結合呼吸內科的新研展,編寫了《呼吸內科疾病臨床診治精要》一書。本書旨在通過文字再現臨床呼吸內科疾病的診療過程,梳理和提煉呼吸內科疾病診治思維模式,提高臨床醫師的診斷性和有效性。
本書先介紹了呼吸系統的解剖、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呼吸系統疾病的常用檢查技術等;後從病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方法、策略對結核疾病、感染性疾病、氣道阻塞性疾病行了詳細的闡述。本書內容豐富,資料新穎,突出,通俗易懂,涵蓋全面具有專業性、學術性、規範性、性與實用性。希望通過此書,呼吸專業的臨床醫師能快速建立本專業的基本知識框架,瞭解常見呼吸內科疾病的基礎知識與診斷措施,掌握方案,熟悉常用方案,不斷培養與建立臨床思維,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臨床呼吸內科疾病的診治方法日新月異,雖然廣泛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但由於各編者學識和專業水平有限,很難全面、地反映出當下呼吸病學領域的新理念,書中肯定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在此,希望廣大同仁及讀者予以批評,以便再版修正。
《呼吸內科疾病臨床診治精要》編委會
24年4月
摘要
第一章 呼吸系統的解剖
第一節 上呼吸道
上呼吸道由鼻、口腔及咽腔構成。從通氣角度而言,作為呼吸系統的開口,上呼吸道是吸入氣入下呼吸道的必由徑路;同時,上呼吸道作為整個呼吸道清除防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濾過和清除吸人氣流中的微小異物、對吸人氣流提供有效的溫化和濕化處理的能;上呼吸道空間占氣道解剖無效腔的30%~50%,因此對肺泡通氣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當然,上呼吸道的完整對發音和能也是至為關鍵的。喉在解剖學上雖屬下呼吸道,但能上考慮,則應屬上呼吸道的一部分。
一、鼻
鼻由外鼻和鼻腔構成。外鼻的上1/3由剛性的鼻樑骨所支撐,其下 1/3則為鼻軟骨。鼻腔位於硬齶之上,鼻中隔將其一分為二。
鼻腔是有骨骼支撐的剛性器官,在吸氣相氣道內壓形成負壓時可以保護鼻通道不因受大氣壓迫而增加阻力。鼻腔的形口小而出口大,吸入氣入鼻腔後即可擴布而與鼻黏膜表面有大的接觸,有利於有效地吸收其溫度和濕度。鼻腔內壁均由黏膜覆蓋,其前部1/3為鱗狀上皮組織,其餘則均為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鼻黏膜上毛細血管、杯狀細胞及腺體等分佈十分豐富,因此鼻具有溫化、濕化以及濾過、清潔吸人氣流的能。
鼻中隔前部為軟骨,可因偏移而造成一側鼻道的狹窄。在放置鼻人工氣道時,如果一側插入困難常是鼻中隔偏移所致,改從對側插人則多。
在兩側鼻腔的側壁上各排列有三條前後方向的彎曲骨性突起,是為鼻甲。鼻甲下方的鼻腔通道自上而下分別稱為上、中、下鼻道。鼻甲的存在增加了鼻腔黏膜的表面積。成人鼻腔的容積僅約30 cm’,其表面覆蓋的黏膜面積卻達160 cm,鼻黏膜與鼻氣流之間因此可有充分的濕熱交換,是為鼻腔溫化、能的解剖結構基礎。一般鼻黏膜上每天為濕化吸人氣流所提供的水分可達1 000 mL,吸人氣流過鼻腔而到達鼻咽水平時其相對濕度可以提高為75%~80%。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