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一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漢族。祖籍福建閩侯,出生於浙江杭州。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
1920年隨父林長民赴歐洲遊歷。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獲美術學士學位(2024年獲追授建築學學士學位)。後就讀于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1928年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20世紀30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1937年與梁思成圈閱批註中國營造學社藏本《大唐西域記》(數百處唐代建築及地名),發現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新中國成立後,林徽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貢獻,著有《林徽因詩集》《林徽因文集》。
連達,古建築愛好者,曾經徒步考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及遼寧大部的明長城。其間一年四季在野外長期獨自穿越、露營,收集散失的長城碑刻資料,用拍攝、繪畫和拓片等方式記錄長城現狀。
近年常利用業餘時間尋訪山西各地古建築,自學繪畫進行記錄,足跡遍佈山西眾多市縣和鄉村,留下了近千幅寫生作品。
山西省電視臺、”一條”都以連達畫古建為題材拍攝過紀錄片,央視英語頻道拍攝過連達走長城的紀錄片,”一席with”邀請連達參與了”長城保護聯盟”的講座。曾在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國國家圖書館進行宣傳古建築文化的講座。著有《山西古建寫生》(學苑出版社)、《觸摸,寺廟: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號》(三晉出版社)、《尋訪山西古廟:晉東南、晉南篇》(清華大學出版社)、《鬥栱飛簷畫古建》(機械工業出版社)、《得乎簷角樑柱間:尋訪晉南鄉野古建》(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尋訪山西古廟:晉中、晉北篇》(清華大學出版社)等著作。
目錄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 001
《中國建築史》第六章 宋遼金部分 015
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015
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026
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031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036
我們的祖先選擇了這個地址 037
北京城近千年來的四次改建 037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線 041
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軸線的特徵 043
北京的交通系統及街道系統 046
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區 047
北京城是一個具有計劃性的整體 049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龐大的偉大的傑作? 051
我們的首都 054
中山堂 054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056
故宮三大殿 059
北海公園 061
天壇 062
頤和園 065
天寧寺塔 069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剛寶座塔” 073
鼓樓、鐘樓和什刹海 076
雍和宮 078
故宮 080
談北京的幾個文物建築 084
天安門前廣場和千步廊的制度 084
團城:古代台的實例 088
北海瓊華島白塔的前身 090
平郊建築雜錄 092
一 臥佛寺的平面 093
二 法海寺門與原先的居庸關 096
三 杏子口的三個石佛龕 098
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 101
汾陽縣 峪道河 龍天廟 101
汾陽縣 大相村 崇勝寺 104
汾陽縣 杏花村 國寧寺 109
文水縣 開柵鎮 聖母廟 110
文水縣 文廟 111
汾陽縣 小相村 靈岩寺 113
孝義縣 吳屯村 東嶽廟 116
霍縣 太清觀 117
霍縣 文廟 118
霍縣 東福昌寺 120
霍縣 西福昌寺 123
霍縣 火星聖母廟 124
霍縣 縣政府大堂 125
霍縣 北門外橋及鐵牛 126
趙城縣 侯村 女媧廟 127
趙城縣 廣勝寺下寺 128
趙城縣 廣勝寺上寺 134
趙城縣 廣勝寺 明應王殿 139
趙城縣 霍山 中鎮廟 140
太原縣 晉祠 141
山西民居 146
結尾 150
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之鑒別問題 153
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 164
緒言 164
一 洞名 165
二 洞的平面及其建造年代 167
三 石窟的源流問題 170
四 石刻中所表現的建築形式 171
五 石刻中所見建築部分 177
六 石刻的飛仙 179
七 雲岡石刻中裝飾花紋及色彩 182
八 窟前的附屬建築 183
九 結論 187
《中國建築彩畫圖案》序 190
《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 緒論 197
附錄 圖片摹寫依據 214
後記 215
前言/序言
林徽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文學家,她的一生堪稱傳奇,是一位從中國傳統家庭中走出來的學貫中西的通才。她的丈夫,同樣為建築學家的梁思成先生之所以走上研究建築的這條道路,最初就是受到了林徽因的影響。林徽因先生自己最喜歡的定位也是建築師,在她的墓碑上就鐫刻著建築師的頭銜。
關於林徽因,她遊歷歐洲留學美國的經歷,她廣博開闊的視野、深厚的文化底蘊、雋永的文筆和意境高遠的詩意,至今仍為人們所敬仰。在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林徽因的出現就好像暗夜中一顆閃耀的明珠,為學界帶來了一股朝氣蓬勃的新鮮血液。可惜人們常因為她美麗的外貌轉而更加關注她的情感生活,乃至忽略掉了她在文學和學術上的成就。
當身著旗袍的林徽因先生像男人們一樣登上高聳且積塵的古建築頂棚和梁架做調查測繪,為我們開創古建築研究學科和保存珍貴資料的時候;當她在野外奔波數月,靠著坐畜力車或徒步來進行鄉間古建築資源調查的時候;當她風餐露宿睡在破廟簷下,仍不忘審視該廟宇結構年代的時候,她沒有感覺到苦,她眼中全是對古人傑出創造的欣賞,和對沿途見聞充滿詩意的記錄。當人們還在以八卦的心態議論她和她曾經的追求者時,林徽因先生的古建築考察與論述文章 和著作已經在一個個通宵達旦的創作中完成了。她和梁思成先生畢生都沒有停止過對中國古建築的考察和研究,盡力搜集整理在近代中國裡被視為敝履的中國傳統建築的資料,並將古建築奠定為一門傳之於世界的重要學科,確立了中國古建築應有的地位。這樣功德無量的成就,才是他們最應該被人們銘記之處。
我們也不應該忘記林徽因先生一直身體不佳,纏綿病榻,在日寇侵華的時候,毅然決然地離開北京,向大西南轉移。在飛機轟炸下,在兵匪橫行的陌生地區,在忽然發病幾乎致命的情況下,她和梁思成先生依然克服一切困難,堅持繼續編撰整理古建築相關文稿和調查資料。哪怕困居於李莊食藥兩缺,承受親人殉國之殤,又飽受病痛折磨,林先生始終意志堅定如鐵,從未向現實屈服。她這樣偉大的人格力量更應該為人們所銘記,她在這樣艱難的境況下撰寫和整理的古建築相關文稿的價值,更應該得到更大的發揚。
適逢林徽因先生辭世七十周年之際,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孫元元老師找到我,訴說了她的想法。之前市面上已經出版的林徽因先生的著作主要有詩集和古建築相關文集等,限於古建築知識的複雜煩冗,已出版的林先生建築文集中,有些幾乎沒有插圖;有些配以插圖的,多是梁林先生早年考察途中拍攝的照片和一些測繪圖。許多崇敬林先生的讀者收藏閱讀她的建築文集,但礙於其中一些古建築術語晦澀難懂,又缺少相應的圖解,導致較難讀懂或明晰其中全部含義。因此邀請我試著為林先生古建築文集于適當處加繪圖示,以期為更多想瞭解古建築知識的讀者朋友的閱讀起到輔助作用,也可令先生的建築文集在近百年後的今天仍能發揮其講述和傳承古建築文化的更大的作用。
我雖然學習和手繪古建築多年,也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過多部著作,但收到此邀約,還是格外緊張,心想我何德何能,怎敢為林先生做狗尾續貂之繪。但轉念一想,自己閱讀林先生的建築文稿,為其中適當的地方加配圖,難道不是自己又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嗎?逐字逐句地讀下來,真是如同聆聽了一遍先生的親自教誨。懷著誠惶誠恐的崇敬之心為林先生文集補繪插圖,是我無上的榮幸。因此當竭盡所能,力求以圖輔文,令更多讀者在借此文集緬懷林先生的同時,也能對文中涉及的古建築知識一併明瞭。這也正是我作為有志於傳承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後生晚輩,用來紀念林徽因先生的最好方式。
連 達
2025 年 1 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