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代賦史》是一部研究明代賦學發展演變的專著。依據政治變遷與文學思潮的變化,明賦的發展大致分為六個時期。洪武建文朝沿襲元朝「祖騷宗漢」的賦學觀念,但開國之初的新氣象也有反映,與元賦有所不同;永樂至成化朝,祥瑞賦與京都賦繁盛,藝術上取徑範圍寬廣,「宗漢」的特點突出,賦頌傳統回歸;弘治至隆慶朝,復古思潮興起並發展壯大,復古派提出「唐無賦」,反對唐律賦與宋文賦,在祖騷宗漢之外,對六朝駢賦有所包容,創作上卻並不完全廢棄律賦與文賦。反覆古派于賦論無所建樹,現存賦作在騷漢賦、六朝駢賦的基礎上擴大了宗尚的範圍,對唐律賦、宋文賦關注較多;萬曆泰昌朝,復古派反思自身在尊崇騷漢過程中的堆垛奧僻之弊,反覆古派提出「唐賦簡易明白」,實際創作則向「祖騷宗漢」「不廢六朝」的賦學宗尚靠攏,兩派界限漸趨模糊;天啟崇禎朝,擬六朝之作超過騷體賦,從創作上體現了「祖騷宗漢」「不廢六朝」的賦學觀念;遺民賦沿襲啟、禎朝特點。總之,明賦從初期沿襲元賦「祖騷宗漢」的觀念,向「祖騷宗漢」「不廢六朝」的賦學宗尚逐漸演變,至明末,終於形成了騷體賦、漢賦體以及駢賦蔚然稱盛的局面,體現了賦學的變遷。作者簡介
牛海蓉,女,1974年生,河南靈寶人。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賦學會副會長、湖南省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辭賦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辭賦學,尤其側重於元明清辭賦文獻整理與研究、日韓辭賦研究。主持「金元賦史」「明代賦史」國家級項目2項,參与國家重大、重點項目3項,主編之《歷代辭賦總匯續編》先後入選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第一批重點出版項目、2024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出版學術專著2部:《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金元賦史》,在《民族文學研究》《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目錄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