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首先通過盆栽試驗,探究了生物炭、菌糠及蚯蚓糞三種修復基質對土罨素、四環素在土壤和植物體殘留特徵的影響,發現生物炭對抗生素污染土壤的修復效果最佳。在此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探究蘋果枝條、玉米秸稈、穀物秸稈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對土毒素一鎘複合污染土壤的修復效果,發現穀物秸稈生物炭對土霉素一鎘複合污染土壤的修復效果最佳。最後,進一步探究穀物秸稈生物炭及其改性生物炭對四環素一銅複合污染土壤的修復差異,結果表明,改性穀物秸稈生物炭對土壤的修復效果優於原生物炭。本研究結果可為重金屬、抗生素污染土壤修復提供技術支撐。內容簡介
本研究以土壤重金屬、抗生素污染修復為出發點,一是通過盆栽試驗,採用生物炭、菌糠和蚯蚓糞三種基質對土霉素、四環素單質污染土壤進行修復;二是從以上研究結果中選擇一種修復效果最佳的基質進一步與蘋呆枝條、穀子秸稈生物炭對抗生素(土霉素)和重金屬(鎘)複合污染土壤進行修復;三是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從中選擇一種修復效果最佳的生物炭對抗生素(四環素)和重金屬(銅)複合污染土壤進行修復;四是通過田間驗證試驗探究生物炭對土壤理化性質、污染物四環素及銅的消減作用。本研究可為土壤重金屬、抗生素污染治理技術的進步提供理論依據。 該書可供從事土壤學、環境科學、土壤污染修復等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及本科生參考。作者簡介
秦俊梅女,1974年生,山西陵川人,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任職以來主要承擔了土壤肥料學、土壤學、土壤改良技術、保護地土壤養分管理4門課程,主持省級教改項目2項,參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Pedosphere、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EnvironmentalTechnology&Innovation、環境科學、水土保持學報、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相關研究論文20餘篇。主持及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山西省攻關項目、山西省自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鄉村振興項目和校企合作項目等各類項目共計20餘項;獲批專利2項。目錄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