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聶錦芳,男,1966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馬克思文本、文獻學和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主要成果有:獨著《哲學原論:經典哲學觀的現代闡釋》《哲學形態的當代探索》《清理與超越:重讀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礎與方法》《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到馬克思的故鄉去!”》《”愛”的超越:文學視野下的馬克思》《”理解馬克思並不容易!”》《返本再出發:〈資本論〉 基本文獻考辨及研究方式轉換》等;主編《重讀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馬克思的”新哲學”:原型與流變》《〈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當代性》《”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歷史地位》《馬克思思想發展歷程中的”猶太人問題”》等;發表學術論文 260餘篇。”
目錄
一、尋訪與體悟
馬克思所處時代的具象呈現/003
馬克思生命歷程中的七個”驛站”/014
兩個”特裡爾之子”的”對話”/027
“從特裡爾到世界”:馬克思的影響/037
“馬克思只有一個”/043
“向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致敬”/047
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新進展及其思考/054
被祖國哺育和放逐的人/061
參不透”巴黎的秘密”/068
布魯塞爾:”誰的天堂”/073
“假如這對表弟兄可以坐在一起喝杯咖啡”
——荷蘭旅次追憶/079
在《資本論》誕生的地方/085
尚未終結的尋訪,言說不盡的思想/090
理解恩格斯:七十五載人生,八個”生活驛站”/094
作別”恩格斯年”/109
二、甄別與辨析
馬克思後人今安在/117
恩格斯論”時代的倒退徵兆”/120
他年輕時也曾被指”抹黑”家鄉、”顛覆”信仰
——圍繞《伍珀河谷來信》引發的一場爭論/125
對馬克思思想研究中一種流行的解釋思路的反思/130
究竟該怎樣理解馬克思的”宗教鴉片說”/137
馬克思對德國”觀念論”的”批判”及其意義/141
“普遍的個人的解放”還是”全人類的解放”/147
究竟該怎樣理解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的解釋/152
馬克思為什麼沒有完成《資本論》的定稿工作
——1867-1883年的活動、思想及其意義溯源/158
版本考證對於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具有特殊的意義/175
思想研究與文獻考證: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能偏廢和脫節 /181
文本解讀必須自覺抑制主體性的肆意發揮/184
感念與超越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方式的轉換/188
“哲學的科學化”的理論意涵與當代價值/196
馬克思能為思考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怎樣的啟示/203
三、憶往與留痕
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的學術傳統/211
置身韓國,思考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與哲學/216
《光明日報》的”老作者”/228
蹣跚起步的身姿
——博士論文後記/235
走進《資本論》的世界/240
《清理與超越》後記/250
《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引言/259
《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後記/283
《馬克思的”新哲學”:原型與流變》導論/295
《”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歷史地位》後記/308
孤寂的長旅
——寫在《重讀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出版之際/311
《”到馬克思的故鄉去!”》後記/326
“理解馬克思”仍然是我們時代的重大課題
——《”理解馬克思並不容易!”》新書分享會上的發言/331
《馬克思思想發展歷程中的”猶太人問題”》後記/338
我已經再次上路
——首師大講座”開場白”/342
悉心探究馬克思的思想世界及其演變歷程
——三部馬克思文本個案研究新著簡介/349
馬克思文本研究新收穫
——祝賀學生四部著作完成/353
無從表達的教師節 問候
——懷念莊福齡教授、張恩慈教授/361
四、祛魅與澄明
“你被放在秤上稱了,稱出你分量不夠”
——致同學信/373
馬克思不需要以這樣的方式彰顯其當代存在
——對一則謠言的甄別以及引發的思考/382
為什麼要一再偽造並傳播所謂馬克思的”名言”/386
“詮釋疏漏”“詮釋錯誤”和”過度詮釋”/390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關係之我見/394
“四史”教育中也應提及這樣的人/398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風格的體現
——王東、劉軍新著出版座談會感言/401
“凡是吵吵鬧鬧的地方,就沒有真正的學問”/406
“榮譽”即”侮辱”/409
在今天,理性的聲音是多麼必要和可貴/413
從哲學層面透視”大數據”/415
美麗的俄語,雋永的”жить”/421
參拜路遙墓/425
悼念喬偉教授/427
“心事浩茫連廣宇”(二十四則)/433
“我知道自己無知”/453
“決不要在這上面欺騙自己”/458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