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的探險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978751174890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央編譯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750
商品編號: 978751174890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觀念的探險
ISBN:9787511748904
出版社:中央編譯
著編譯者: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503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懷特海認為,”觀念之史便是錯誤之史”,其原因在於人類歷史中的那些一般觀念是以各種不同的特殊形式出現於歷史上的,而它轉化為實際的結果的過程又是緩慢的。於是他借助古希臘思想內核為我們書寫了這樣一部普遍意義上的哲學史。並深刻地指出,文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的秘密和希望就存在于尊重傳統恪守傳統基礎上的變革與創新。《觀念的探險》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某些觀念在加速人類通往文明的緩慢進程中所產生的影響,這便是人類歷史中觀念的冒險。另一層意思則是指觀念將對人類歷史的冒險經歷作出解釋,作者對這些觀念進行思辨的構架時,無異於是在經歷一場冒險。

作者簡介
懷特海認為,”觀念之史便是錯誤之史”,其原因在於人類歷史中的那些一般觀念是以各種不同的特殊形式出現於歷史上的,而它轉化為實際的結果的過程又是緩慢的。於是他借助古希臘思想內核為我們書寫了這樣一部普遍意義上的哲學史。並深刻地指出,文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的秘密和希望就存在于尊重傳統恪守傳統基礎上的變革與創新。《觀念的探險》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某些觀念在加速人類通往文明的緩慢進程中所產生的影響,這便是人類歷史中觀念的冒險。另一層意思則是指觀念將對人類歷史的冒險經歷作出解釋,作者對這些觀念進行思辨的構架時,無異於是在經歷一場冒險。
譯者簡介:楊富斌,1958年4月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加州克萊蒙研究生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政學院前院長、教授,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榮譽學院前執行院長、特聘教授,現為北師香港浸會大學高等研究院懷特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廣州南方學院博雅學院銀髮教授,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主研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西方哲學和生態文明理論。

目錄

第 一 部 分 社 會 學 研 究
第一章 導 論 3
第一節 解 題3
第二節 支配觀念的歷史的兩分法7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範圍10
第二章 人的靈魂13
第一節 個體成員的社會地位 13
第二節 一般觀念和特殊概念 16
第三節 普遍觀念的產生和傳播 18
第四節 基督教觀念的興起 21
第五節 社會狀態的變遷24
第六節 一般觀念的緩慢轉化28
第七節 觀念過度簡單化的危險30
第八節 觀念的歷史是一部錯誤史 34
觀念的探險
第三章 人道主義理想36
第一節 技術進步與消除奴隸制的關係 36
第二節 “四海之內皆兄弟”39
第三節 社會學理論的不同主調42
第四節 現代社會的基調是競爭43
第五節 十九世紀的信仰46
第六節 功利主義和實證主義 50
第七節 物理科學的四類主題53
第八節 科學是否能提供清晰概念 56
第四章 自由諸方面60
第一節 考察西方文明的不同角度 60
第二節 本能、理智與智慧64
第三節 柏拉圖的思想自由 68
第四節 思辨在希臘文明中的發展 74
第五節 政治哲學與中庸之道 78
第六節 現代政治哲學是倒退的82
第七節 經濟組織的作用86
第八節 對自由概念的思考 91
第五章 從征服到說服95
第一節 說服作用的增長95
第二節 商業的作用 96
第三節 馬爾薩斯人口定律100
第四節 歐洲與近東的相互作用103
目 錄
第五節 自然界的可塑性107
第六節 現代歐洲對文明的追求113
第七節 四種因素對社會群體的影響117
第六章 預 見 119
第一節 預見的概念119
第二節 常規的重要作用 122
第三節 習俗變化的時間跨度125
第四節 對社會制度不變說的批判 128
第五節 未來的商業精神132
第六節 哲學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133
後 記136
第 二 部 分 宇 宙 論 研 究
第七章 自然規律 139
第一節 歐美文明的起源139
第二節 希臘文化的基調141
第三節 希臘精神與中世紀學術的鴻溝144
第四節 規律的概念 148
第五節 四種自然規律說151
第六節 外來規律說與自然神論153
第七節 實證主義規律觀156
第八章 宇宙論 162
第一節 新思想與語言的衝突162
觀念的探險
第二節 “存在的定義就是力 “ 163
第三節 希臘思想與原子論166
第四節 實證主義的支配地位170
第五節 沒有形而上學預設就沒有文明173
第六節 神學在哲學思想史上的價值177
第七節 對自然秩序的三種解釋179
第八節 習俗解釋規律說186
第九節 大自然以自己的方法展示科學188
第十節 哲學中的主要危險190
第九章 科學和哲學 192
第一節 科學和哲學的青春期192
第二節 現代科學的第一階段196
第三節 哲學直覺向科學方法的轉變198
第四節 柏拉圖對科學和哲學概念的貢獻201
第五節 脫離形而上學的推理是有害的207
第六節 科學的確定性是幻象212
第七節 牛頓自然體系對人類的貢獻214
第八節 完整的事實與實在的本質218
第十章 新教改革 220
第一節 新教衰敗與宗教精神的勝利220
第二節 對系統思想的攻擊是對文明的背叛223
第三節 宗教改革與道德和形而上學直覺的關係226
第四節 柏拉圖的勸服說 228
目 錄
第五節 通過宇宙的多樣性掌握統一性234
第六節 文明的四種構成要素235
第 三 部 分 哲 學 的 觀 念
第十一章 客體和主體241
第一節 前言241
第二節 經驗的結構241
第三節 術 語242
第四節 “攝入 “ 243
第五節 個體性244
第六節 知 識244
第七節 感 官 知 覺 245
第八節 知 覺 功 能 246
第九節 客 體246
第十節 創造性247
第十一節 知 覺 248
第十二節 非感官知覺249
第十三節 例 證251
第十四節 感受相符253
第十五節 休謨的習慣說254
第十六節 能 量 流255
第十七節 心靈與自然比較257
第十八節 個 性258
觀念的探險
第十九節 柏拉圖的”容器”259
第二十節 內 在260
第二十一節 時間和空間261
第二十二節 人的身體262
第二十三節 二元論263
第十二章 過去、現在、未來 265
第一節 未來與現在的關係265
第二節 未來的發生不在現在之中266
第三節 未來內在于現在的意義269
第四節 共時事件271
第五節 宇宙的現實性是經驗過程273
第六節 現實發生相互內在274
第七節 自由的根基 275
第八節 宇宙時期的結構276
第十三章 發生的組合 279
第一節 聚合體279
第二節 發生的相鄰性280
第三節 一般的集合體282
第四節 聚合體與集合體284
第五節 宇宙如何獲得價值286
第六節 生命體與無生命體的差別 288
第十四章 現象與實在 291
第一節 現象與實在291
目 錄
第二節 現象與實在區分的基礎292
第三節 實在與現象的差異294
第四節 現象與實在的融合295
第五節 現象是簡化版的實在296
第六節 感 官 知 覺 298
第七節 感覺材料的性質300
第八節 感覺材料的基礎300
第九節 現在的”現象” 302
第十五章 哲學方法306
第一節 理論與方法相互規定306
第二節 哲學是個棘手學科308
第三節 思辨哲學的定義309
第四節 對經驗的不同追問311
第五節 休謨的問題轉換312
第六節 五種感覺器官313
第七節 內省分析活動314
第八節 語言傳遞證據315
第九節 哲學方法易犯的錯誤318
第十節 哲學易受舊文獻的支配320
第十一節 關係和聯繫的不同321
第十二節 經驗發生是聯繫的基礎 326
第十三節 “攝入”的涵義 327
第十四節 哲學的主要方法是概括 328
觀念的探險
第十五節 合生與共在329
第十六節 哲學概括的涵義 331
第十七節 事件生成又消亡 332
第 四 部 分 文 明
第十六章 真 337
第一節 作為調節 屬性的真和美337
第二節 真是現象與實在的符合337
第三節 真必須適時出現338
第四節 命題和感官知覺340
第五節 感覺材料與情緒基調343
第六節 感官知覺與當下發生345
第七節 精神極不受透視法則的制約346
第八節 符號真值關係347
第九節 習慣的起源349
第十節 感官知覺的真350
第十一節 綠色是否存在於草葉上351
第十七章 美 353
第一節 美的定義353
第二節 與美相關的三種學說354
第三節 美的兩種意義357
第四節 不和諧對美的價值358
第五節 探險是追求新的完善360
目 錄
第六節 自發性是現實發生的本質362
第七節 破壞的經驗是惡 363
第八節 和諧的基礎366
第十八章 真與美 371
第一節 系統的美和惡371
第二節 真對美的意義373
第三節 藝術是現象對實在的有目的的適應374
第四節 變化以遠大理想為目標376
第五節 使藝術成為可能的經驗因素是意識 377
第六節 藝術的人為性和有限性379
第七節 人體是藝術生產的工具380
第十九章 探 險 383
第一節 文明個人與文明社會383
第二節 真正現實的本質是過程385
第三節
第二個形而上學原理388
第四節
第三個形而上學原理392
第二十章 平 和 398
第一節 總的說明398
第二節 文明社會的五種品格399
第三節 平和不同於麻木400
第四節 平和是對悲劇的理解和維持401
第五節 青春是未受悲劇影響的生命402
第六節 崇高的目標值得追求404
觀念的探險
第七節 智者的平和理念406
第八節 集合體概念409
第九節 平和的本質是獲得真理410
第十節 經驗模式的影響412
第十一節 探險屬_xFFFF_文明的本質413
專有姓名索引 416
術 語 索 引 426
後 記 449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