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人類學-人的新發現 亞歷山大.柯舍尼那 978710024474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05
商品編號: 978710024474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學人類學-人的新發現
ISBN:978710024474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亞歷山大.柯舍尼那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491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在啟蒙運動中,人處在哲學、醫學、神學、教育學與社會政治學關注的中心。18世紀為這一龐大的研究領域造出”人類學”這門新學科。大量書籍都以含有”人”的複合詞為標題,文學也深受影響,愛、性、夢、犯罪及瘋癲等人類主題不僅成為文學表達的重要主題,也影響了文學敘述的方式。

內容簡介
近三十年來,人們逐漸接受用”文學人類學”這個概念來描述這一廣闊的主題領域,它也是本書討論的核心。本書以德語文本為主,英、法文本為輔,探討了18—19世紀不同學科帶來的對人的新認識,如何豐富與拓展了文學的主題與敘述技巧,並在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中多層次地體現出來。書中涵蓋狼孩實驗、瘋人院觀察、偵探文學等多元主題,通過盧梭、福斯特、洪堡的田野研究,以及歌德、席勒、克萊斯特的文學作品,展現人類學對文學敘事、心理描寫及社會批判的影響。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 柯舍尼那(Alexander Košenina),德國漢諾威大學文學教授,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客座教授,德國萊辛協會副會長,《柏林啟蒙》出版人之一,《日耳曼學雜誌》主編,《法蘭克福彙報》簽約撰稿人。其主要研究領域為17—19世紀德語文學與思想史、18—19世紀表演藝術、啟蒙時期哲學、德國猶太文化史,文學人類學是其重點研究方向。
譯者簡介:
余楊,女,湖南長沙人,南京大學德語系學士、碩士,德國蒂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德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語現當代文學、德語詩學。

目錄

1 完整的人:作為核心學科的人類學
2 尋根之旅:狼孩與高貴的野蠻人
3 瘋人院:研究處在極端之境的人
4 偵探文學:從案例到小說
5 人類學小說:內心故事
6 人的教化:啟蒙的教育理論
7 人類學的(教育)詩
8 女性的自主
9 面相學與表情學
10 心理學的表演藝術
11 心靈之鏡:人類學戲劇
12 夢境與夢遊
13 藝術與瘋癲
14 現實主義:人類學的結果
15 補充
16 附錄
前 言
人類學的一個核心思想在此一目了然:”人體內的精神在思考”“手與腳都受精神控制”。莫裡茨(Kal Philipp Moritz)為兒童編寫的《新蒙學》就是這樣來解釋人的雙重性:”精神”與”身體”,心理-身體彼此相連。蘊含其中的是關於”完整的人”的構想,它在此書中備受關注;該書不僅是書寫與拼讀的輔助書,同時還欲啟迪思維。莫裡茨既是教育學家,也是經驗派的心靈探究者。在書的第3--8篇中,他解釋了”肉體--心靈”的關係問題以及人的五種感官;在第13--17篇中則加入了一小段文化史:人從野蠻狀態進化為有教養的人,這個過程勾勒出人的種族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發展,文化與文明所走的歧路也被涵納其中。
《新蒙學》簡明扼要地概括出一門新學科的研究範疇。在啟蒙運動中,人處在哲學、醫學、神學、教育學與社會政治學關注的中心。自此之後,心理學開始研究個體,種族學與此相反,開始研究人類作為種族在不同歷史與地理條件下之變體。18世紀為這一龐大的研究領域造出人類學(Anthropologie,在希臘語中,anthropos=人,logos=“言說”=“思想”“話語”)這個概念,並在大學為此創建了一門新學科。大量書籍都以含有”人”的複合詞為標題,文學也不免受到影響。像愛、性、夢、犯罪及瘋癲等人類主題以前所未有之勢佔領了”美文”領域,它們不僅是主題,同時也是分析的好奇心所關注的認知領域,影響了敘述的方式。近三十年來,”文學人類學”這一概念為這個廣闊領域所認可採納,下文就將對此作介紹。在接下來的章 節 中,還將以不同的文學體裁為例,詮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它們既可分別獨立成章,也可根據書中的建議進行深化,或者還可以經由其他例證和問題得以補充。

在線試讀
1 2 作為研究視域的文學人類學
在本書中,文學人類學意欲利用由”人學”得出的內容與方法論視野,更好地來理解文本。它的宗旨是,文學研究是為文學服務的,而非反之,所以它更多的是提供了闡釋的可能性,而非以穩固與維護某種理論立場為己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日耳曼學研究者沃爾夫岡 裡德爾(Wolfgang Riedel)反對系統固化的各種理論、立場和方法之間的爭鬥,這種較量在文學研究者那裡很受歡迎。裡德爾討論的更是一種開放意義上的文學人類學,而非一種可能的方法論的角度與選項:
選項在此的意思我理解是處理文本與傳統的方式,它並不一定非得需要大量的理論支撐,卻仍然(也許恰恰因此)具有可操作性,只要它適合從所選取的角度來闡釋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有需要的話(但並非不惜一切代價),對它們進行”新的”解讀,不過無論如何都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並讓今天的讀者(比如說大學生們)接受它們(Riedel 2004, S 355f )。
這種對文學闡釋的堅定表態是對一場論爭的回應。論爭關涉研究方向明顯的跨學科化與思想史化的趨勢(尤其受到英國”觀念史”傳統的影響,參見 HWPh 1971ff , Bd 4, Sp 135–137)。在日耳曼學界,對此標誌性的奠基作應屬興斯(Hans-Jürgen Schings)的《憂鬱與啟蒙》(Melancholie und Aufklärung,1977):這本書首次用醫學史與科學史的精神來全面溯源18世紀文學。針對這樣一種文學史化的傾向,先是文化人類學,緊接著文化學都提出了不同的質疑:
1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區分虛構的與事實的證明是沒有意義的。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不應受到特殊對待。文化自身所有的表現形式都可被當作人的”文本”來閱讀。文學研究者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者或歷史學家沒有什麼兩樣,都是為了研究人而閱讀。從這個一般意義上講,文學作為其”所屬文化的評論”(Riedel 2004, S 351),其獨有的、保持距離的美學地位,而不僅僅是某個知識序列的文獻,這樣的認知誠然並未受到關注。2 局限于在文學中來證明特定的醫學與心理學主題、動因和知識內容,這種狹隘的文學研究興趣與廣義地將文化視為文本一樣,會遭到同樣的詬病,即把文學當作純粹的證明材料來濫用。當日耳曼學研究者幾乎幹著與科學史學家一樣的活時,情況尤其如此,他們把對”‘完整的人’的興趣反轉成了對理論史和科學史材料的微觀研究”,”‘美文’本身倒成了次要的”(Erhart 1999, S 109)。針對這一狀況,提議強調要有”獨一無二的、專門的人類學知識形式”(Benthien 2002, S 70),它的特殊”技巧”(Pethes 2007, S 23),最終落在”人類學的文學性 “上(Pfotenhauer in: Schings 1994, S 557)。與此相應,本書將探討遊記文學、散文、詩歌、劇本與戲劇當中所運用的人類學表現手段與效果策略。
3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 福柯(1926—1984)在日耳曼學研究者中備受推崇,他的追隨者們認為,專注於歷史現象與文學個案的思想史還需進一步發掘理論深度。作為另類的思想家與文化批評者,福柯試圖借鑒各式各樣的—大部分是法語的—文獻資料,通過”考古式”的方法來發現隱藏著的權力結構。在啟蒙表面的人道化之下—比如在對待罪犯與精神病人方面(詳見本書第 3、4、13 章 ),福柯嗅到的是隱藏的規訓、監控及壓迫機制的不斷增強,他對啟蒙的診斷因而是批判性的。這樣的想法可以從本書的論證結果中衍生出來,但書本身有意識地放棄了對所描述的現象強加評判。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