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蔡平,教授,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康養工程學院書記兼院長,南京市老年學會常務理事,2021年起擔任南京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一直從事社區治理、社區項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社區康養職業人才培養領域的研究。吳凱文,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康養工程學院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負責人,中西醫執業醫師,健康管理師。主要教授課程為”正常人體結構與功能”“醫學基礎與疾病概論”“中醫養生與亞健康防治”等。主持校級教改課題”基於1+X證書制度的教材改革——以老年生活照護課程為例”。
精彩書摘
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 402萬人,占總人口比例18 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 064萬人,占總人口比例13 50%。2023年2月份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 8億,占19 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 1億,占14 8%。這意味著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深度老齡化階段,預計到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明顯的趨勢,再加上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的結構疊加在一起,養老問題異常嚴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整套面向未來的”中國式”養老方案逐漸清晰。2013年,我國全面佈局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2017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我國政府提出,要推動養老等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要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把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的國情和家庭親情觀念使得90%以上的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方式。為鞏固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基礎地位,2016年7月,民政部、財政部印發了《關於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200號),選擇部分地級市(含直轄市的區)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滿足絕大多數有需求的老年人在家或社區享受養老服務的願望。2017年2月28日,《”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發展目標中進一步要求夯實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基礎,大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逐步建立支持家庭養老的政策體系,統籌規劃發展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5號)圍繞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推動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融合發展。支持養老機構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打造”三社聯動”機制,以社區為平臺、養老服務類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支撐,大力支持志願養老服務,積極探索互助養老服務。
目前,國家進一步加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2022年初,全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2萬個,床位308萬張,分別占到全國養老服務機構設施數和床位數的88 9%和38%,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基本覆蓋了所有城市社區和一半的農村社區。老年人不出社區就可以享受到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行、助急”六助”服務,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取得顯著進展。
為適應和支撐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快速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顯得日益重要。與養老機構的管理和服務不同,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崗位、服務內容都有著自身特點,不能簡單照搬公共衛生管理和護理的工作任務流程。除基礎的生活照料和健康照護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與管理的崗位任務中如社區關係的建立維護、服務對象的拓客引流、社區活動的組織策劃、個性化居家照護方案的制訂與實施、社區資源的整合利用、家庭關係的鏈接支持也同樣重要。因此,在人才培養的職業能力結構中,除醫學護理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外,還需要更多如溝通表達、賦能引導、品牌運營、市場營銷、宣傳策劃的技術技能和綜合素質。
為此,我們校企合作編寫了這本新形態教材,對居家養老服務與管理的政策依據、組織形態、服務內容與標準、管理規範、信息化建設以及目前國內外的實踐經驗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介紹,並對服務與管理過程中所需要的綜合技能進行示範引導,以期幫助致力於紮根社區、為居家養老服務貢獻青春智慧和熱情的學子們堅定信心,砥礪前行;同時也有助於其他學習者對於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內涵和取得的實際成果經驗有全面的瞭解和認識,提升對我國居家養老服務與管理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和認可。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