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近現代世界政治史上,美國的政黨因其獨特的黨群關係和運作規律而獨樹一幟。自1776年建國以來,歷經多次分化、整合,最終發展成為今天兩黨制的形態。本書從政治史和制度史兩個角度切入,回溯了美國政黨政治250年的歷史,從建國制憲時代開始,歷經南北戰爭、大蕭條、二戰、冷戰時代,一直講述到2020年特朗普與拜登的選戰。除了已經為大眾所熟知的民主、共和兩黨外,還介紹了曾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的聯邦黨人、輝格黨以及其他第三黨派的浮沉,不僅深入淺出地簡介了政黨政治制度的運作機制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也勾勒出了美國兩百多年來社會的演變軌跡。作者指出,兩黨制既在歷史上起到了一定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也導致了美國社會今天的內部撕裂、衝突,瞭解這些對於我們認識”美式民主”以及借鑒其經驗教訓,不無裨益。
作者簡介
岡山 裕
1972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1995年東京大學法學博士畢業,專業為美國政治、政治史,同年任同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研究生院助手。1996年至1998年任康奈爾大學歷史學客座研究員。2000年任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研究生院講師(地域文化研究專業),2004年升任校助理教授。2007年任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副教授,2011年任教授。著有《美國兩大政黨制的確立——重建期戰後體制的形成與共和黨》(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年,獲美國學會清水博獎)、Judicializing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The Rise of the Independent Regulatory Com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1883-1937(Routledge,2019,獲美國學會中原伸之獎)。參與編著作品有《專業性的政治學——與民主主義的相克與和解》(密涅瓦書房,2012年)、《美國的政治》(弘文堂,2019年)。
譯者
王偉,泰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博士,日本同志社大學訪問學者。出版合譯著《青年們,讀馬克思吧》等。
目錄
目錄
序言
序章 具有寬鬆政治覆蓋面的美國政黨
第一章 反政黨的時代——美國革命至19世紀20年代
1 黨派對立的原點——圍繞《聯邦憲法》的制定
2 黨派政治的啟動——聯邦派和共和派的鬥爭
3 共和派的一黨統治——”和睦時期”的內部對立
第二章 政黨政治的正式化——傑克遜執政期至重建期
1 走向全國規模的兩大政黨制——民主黨、輝格黨的登場
2 “政黨時代”的開始——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兩大政黨
3 圍繞奴隸制的南北對立——走向民主、共和兩大政黨制
第三章 適應現代社會——南北戰爭後至20世紀30年代
1 戰後秩序的摸索——兩大政黨的對抗和來自第三黨的挑戰
2 進步主義的政治——兩大政黨的”正式制度”化
3 現代政黨政治的到來與新政
第四章 自由派處於優勢的時代——二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
1 具有多樣性的兩大政黨的競爭與合作
2 20世紀60年代的轉折期——肯尼迪至尼克松執政期
3 意識形態極化的開始
第五章 極化的時代——20世紀80年代至奧巴馬執政期
1 加強攻勢的保守派——極化的明顯化和擴大化
2 走向”無法決斷的政治”的道路
3 不具統一性的兩大政黨的對決政治
最終章 美國政治會走向多數決定主義嗎
後記
參考文獻
前 言
前言/序言
:
序 言
獨特的美國政黨
美利堅合眾國的政壇中有民主黨和共和黨這兩個互為競爭關係的政黨,這在日本也是眾所周知。這兩個政黨的建立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明治維新之前。民主黨的登場大概是在1830年前後,可以說它是全世界最早的以普通大眾為支持基礎的正式政黨。共和黨創立於稍晚的19世紀50年代。因南北戰爭中的解放奴隸宣言而聞名的亞伯拉罕 林肯就隸屬該黨,其於1860年當選總統,是共和黨的首位總統。美國是民主政黨政治的創始國。
在政治制度當中,以美國為鼻祖的政治制度並非少數。比如成文憲法法典、總統制度、關於法律等的合憲性司法審查制度等皆屬此類,這些制度被很多國家所採用。
但是在政黨方面的情況卻極為不同。美國政黨的情況十分獨特,不僅沒有被其他國家模仿的跡象,而且除了”在選舉中確立獨立候選人、以掌握政權為目標”之外,與其他民主主義國家政黨幾乎沒有共通點。英國等盎格魯撒克遜系各國雖然同美國一樣都採取了兩大政黨制(兩黨制),即擁有以獲取政權為目標的兩大主要政黨,但其狀況跟美國的政治相比還是有很大不同。
基於這個原因,即便我們在參考日本和其他國家政黨情況的基礎上觀察美國的政黨政治,依然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當中,唐納德 特朗普這個連共和黨的政治家都算不上的人,而且其罔顧事實和歧視性的言行受到了共和黨領導們的批評,卻依然成為該黨總統候選人甚至最終當選,這在很多國家中可能根本無從想像。如果僅僅是不理解倒也無妨,但若通過對其他國家的類推和想像來解釋美國的政黨政治,恐怕會引起非常嚴重的誤會。
關於美國等各國的兩大政黨制,人們一般更傾向於將它們理解為全面對決的狀況,即”內部各自團結的兩大政黨從正面展開激戰”。這種理解可能對英國這樣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適用的,對於美國卻並不適合。因為英國傳統上兩大政黨的主張和支持階層一直就有很大區別,黨內的權力則集中於黨的運營機關。美國卻並非如此。
說到美國的政黨政治,人們可能對兩大政黨對峙的總統選舉印象深刻。但是,這也是兩大政黨在全國範圍內對決的幾乎唯一的機會,很難以此類推其政黨政治整體的運行方式。
近年,這種全面對決的印象有被進一步強化之感,這是美國的兩大政黨意識形態上的極化所致。所謂的極化,指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民主黨愈發傾向自由而共和黨日益保守,兩者各自在意識形態上趨向定型,彼此之間思考方式的差異越來越大(本書以下提到兩大政黨的極化指的就是這種意識形態的極化)。
因為不同政黨的想法不同就認為兩者在全面對決,這也是順理成章 的。實際上,如下文所述,兩大政黨確實也正在加強對決的態勢。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與兩大政黨間的差別較小的過去相較而言,並不代表各個政黨內部都是絕對團結一致的。因此當極化強化了兩黨全面對決的印象後,人們對美國政黨政治的誤解也可能因此進一步加深。
具有彈性結構且廣泛滲透政治的兩大政黨
如果說內部相對統一的兩大政黨進行全面對決的這一形象並不恰當,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美國的政黨政治才好呢?在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我們都可以把政黨看作在某種程度上統一管理的組織。在那裡,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一般黨員,其政黨屬性是一目了然的。一般來說,儘管有程度上的差別,但是黨首或者相當於黨首的領導者下的命令,政黨全體都會服從。
但是在美國,情況卻大有不同。雖然美國的主要政黨也是由多數人組成的組織,但是它的形象在三個點上有著與其他國家政黨迥然不同的特點。
第一,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是州以及某個地區單位的政黨組織聯合體,很難稱得上是單一的組織。
第二,各地的政黨組織雖然也是歸屬該黨的議員在國會和州議會的各個議院成立的組織,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領導層(運營機關)並不會發出帶有強制力的指示。剛才所舉特朗普的例子表明美國的政黨領導們現在甚至不能在選舉中直接決定本黨的候選人。
第三,政黨內外的邊界並不清晰,因為不存在規定什麼樣的人是該黨的成員的明確規則。
由此我們可以瞭解,與其他國家的政黨相比,美國兩大政黨的統一性極弱,同時結構具有彈性。各政黨是由具有多種思考方式的各種勢力組成的,而各個勢力均自主行動,因此很難實現黨團結一致的行動。基於以上緣由,兩大政黨全面對決的形象並不適合美國。
不過,儘管兩大政黨缺乏統一性,但它們也滲透進了政治的方方面面。在日本,構成國家政治和地方政治的政黨是有偏差的,但是在美國,兩大政黨制幾乎全面滲透了整個政治,包括聯邦(國家政治)層級的政治,以及州和地方層級的政治。另外,美國行政機構的高官和法官的大半也是實質上屬_xFFFF_政黨的。在其他國家,政府機構一般是不具有黨派屬性的,但是在美國,政黨卻能夠滲透政府機構。
另外,如選出候選人和資金的管理方法等原本應在黨內決定的重要事項,如今也是通過法律來進行管理的。兩大政黨並不僅僅是人們自發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結社組織,還有各種主體在其中開展政治活動,這也是其政治體制的一部分。
總之,美國的兩大政黨具有以下重要特徵:一方面作為組織缺乏整體性,另一方面卻已廣泛滲入且深深紮根於整個政治中。在美國,不僅是政治家,就連選民想要參與政治的話,也要附著於兩大政黨中的一方,這幾乎被視為理所當然之事。但是,他們的活動並不會因此而受到政黨的制約,因此成員在政黨間移動的情況通常也不會發生。
兩個視角——政黨和政黨制的制度化、支持勢力的變化
為什麼特定的兩大政黨在美國催生出了看起來頗為特殊的政黨政治呢?本書將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從18世紀下半葉美國建國開始的政黨政治,在這個過程中回答這個問題。
一些關心現代政治的讀者可能會認為這樣的說明過於捨近求遠。但是,美國政治體制連續性較大,比如在1788年批准通過的《聯邦憲法》時至今日依然有效。本書開頭已經提到,今天的兩大政黨也在19世紀中葉之前就已形成。迄今為止我們所見的政黨和政黨政治的特徵也是其從建國開始的大約兩個半世紀中一點點形成的。即便我們要考察的是今天兩大政黨已經極化的政黨政治,也有必要從產生這個特徵的各時期的政治脈絡出發。
在此基礎上,本書將從兩個角度探討美國政黨政治的歷史發展狀況。
第一,關於政黨以及政黨制的制度化在歷史上的發展脈絡。
美國建國時期的政治領袖們對於包含政黨在內的所有黨派事務極為厭惡。但是在那之後到19世紀上半葉,全國規模的政黨組織開始形成,選舉制度也以政黨間的對立為前提進行了修改。20世紀,民主黨和共和黨這一政黨的特定組合成為了政黨政治的載體,在這一前提下,其黨內事務也受到法律的控制。
第二,關於支持各個政黨的勢力構成和兩大政黨之間的對立局面的變化。
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擁有接近兩個世紀和一個半世紀以上的歷史,在此期間,兩個政黨逐漸將與建黨初期完全相反的主張和支持勢力收入麾下。本書希望闡明主要政黨在各個時期的支持勢力和由此導致的各黨內和兩大政黨之間的政治力學,以及這些特質在漫長的時期內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需要注意的是,各個政黨內的勢力是多樣的,因此兩大政黨間並不是一直存在明確的對立路線的。即便到了兩大政黨意識形態極化的今天,這一點依然適用。另外,兩大政黨之外的政黨也會在某些不同的時期發揮一定的影響力,因此本書將適當地提及這些第三黨。
本書基於政治學的理論性政黨政治研究和歷史學的政治史研究知識而寫成,以兩大政黨為中心,盡可能詳盡地對美國的選舉和政策過程的變化機制進行說明。儘管本書不是美國政治史通史,但我還是盡可能在寫作中融入理解現代政治所不可或缺的歷史背景。
當大家改變了兩大政黨全面對決的簡單看法之後,就會發現美國政黨政治的有趣之處。一般印象中對美國政黨政治的認識雖然簡單明瞭,但是並不符合其真實狀況。讀者通過這本書,或許可以擺脫原有的刻板印象,理解美國政黨逐步覆蓋政治整體的獨特特徵,並在此基礎上對美國政治加以觀察。
在線試讀
【在線試讀】
序章 具有寬鬆政治覆蓋面的美國政黨
從本章 起,我們將在概括美國政治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礎上,針對現在的選舉制度和政策的形成過程,展示美國兩大政黨寬鬆地滲透整個政治的狀況。
政黨對美國乃至整個民主政治都不可或缺。它的作用涉及諸多方面,如收集公民意見並將其反映進政治當中,反過來也要為公民提供重要的政策課題和政策方案,以及培養政治家、運營政府等。
政黨是自發的結社,其組織目的是什麼呢?美國政治學家安東尼 唐斯(Anthony Downs)在1957年出版的經典政治學著作《民主的經濟理論》(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中將政黨定義為”試圖用合法的手段掌握政府機關的人的聯合體”。這種認為政黨的目的只有追求政府權力的看法可能會讓人覺得過於簡單粗暴,但是在唐斯重點觀察的美國政黨中,那些聚集於政黨之中的人除了獲取選舉勝利這一目標之外,實際上很難發現他們的其他共通點。因為這些有著各種利害關係和不同主義、主張、傾向的集團在各自黨內也是堅持著各自的立場共存的。
序言中提到過,與其他國家的很多政黨相比,美國兩個政黨的重要組織特徵就是它們的彈性構造。美國的主要政黨本就不是單一的組織,而是以地區為單位的政黨組織聯合體。不僅黨內的約束力比較寬鬆,不具備統一性,連政黨內外的界線也並不明確。以下我們將就此做進一步的分析。
寬鬆又敞闊的帳篷
1975年,民主黨議員蒂普 奧尼爾(Tip O'Neill)(他在幾年後成為國會眾議院議長)曾經這樣陳述道:”我們民主黨人(Democrats),大家都在一個帳篷下。如果在其他國家,我們大概要分成五個不同的政黨了。”
這段話作為表述當時民主黨狀況的發言而廣為人知。但是帳篷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