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發展研究 張維 余東波 甘祖兵 等 978755204697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5204697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雲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發展研究
ISBN:9787552046977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著編譯者:張維 余東波 甘祖兵 等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473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植根于雲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相關研究人員的長期思考和積累,通過案例分析、數據對比等多種視角和方法剖析了雲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的發展路徑,兼具一定學術性和實務性,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創新驅動相關研究、區域創新體系構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區域創新和技術轉移理論,總結了國際典型區域創新經驗和國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實踐情況,聚焦雲南現狀,研究了雲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的模式、路徑、試點等相關問題,既是對現階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的全面總結,也是對西部地區區域創新發展的思考。

作者簡介
張維:男,1978年生,雲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研究員,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研究領域為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經濟等。
餘東波:男,1979年生,雲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科技情報、科技戰略和科技文獻等。
甘祖兵:男,1985年生,雲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國際科技合作和科技戰略等。
薑大昌:男,1978年生,雲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工程師,中國科技情報學會競爭情報分會會員,研究領域為競爭情報、技術轉移和科技服務等。

目錄

雲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發展研究
編著說明/1
前言/I
理論經驗篇
第一章 相關理論概述/002
一、區域經濟/002
(一)區域和經濟區域/002
(二)區位理論/005
(三)區域經濟/008
二、區域創新/013
(一)創新理論/013
(二)區域創新/016
(三)區域創新系統/019
三、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021
(一)非均衡理論基礎/021
(二)技術轉移/025
(三)科技成果轉化/029
第二章 國際區域創新的典型經驗/033
一、市場主導的區域創新/033
(一)創新郊區代表/033
(二)創新城區代表/036
二、外力推動的區域創新/039
(一)奧斯汀發展簡史/039
(二)奧斯汀發展經驗/042
三、新加坡的區域創新/044
(一)多層次區域規劃/045
(二)緯壹科技城與產城融合/048
(三)榜鵝數碼園與產教融合/050
政策分析篇
第三章 相關政策分析/054
一、政策研究文獻分析/054
(一)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政策/054
(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政策/060
二、政策研究回顧/061
(一)國家層面/062
(二)地方層面/064
(三)高校院所和企業層面/067
(四)示範區層面/069
第四章 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政策分析/071
一、政策總體概況/071
(一)戰略規劃/072
(二)工作部署/073
(三)建設推進/074
二、政策內容分析/075
(一)戰略規劃視角/076
(二)工作部署視角/077
(三)建設推進視角/079
三、政策效果分析/082
(一)科技創新政策/082
(二)科技成果轉化政策/084
(三)示範區政策/086
第五章 雲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相關政策/090
一、雲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現有政策概況/090
(一)地方法規和綜合性政策/090
(二)專項措施和財政支持/092
二、區域政策集成的設想和探索/094
(一)區域政策集成的設想/094
(二)區域政策集成的探索/097
實踐啟示篇
第六章 國家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現狀/102
一、國家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概況/102
(一)總體建設背景和概況/103
(二)東部地區示範區/106
(三)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示範區/121
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成效/132
(一)以行政區域為主體的示範區/132
(二)跨行政區域示範區/135
第七章 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現狀/139
一、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概況/139
(一)總體建設背景和概況/140
(二)代表性省區情況/140
二、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成效/144
(一)四川省省級示範區建設成效/145
(二)甘肅省省級示範區建設成效/146
第八章 示範區建設經驗及對雲南的啟示/148
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模式/149
(一)市場導向模式/149
(二)區位拉動模式/152
(三)供給推動模式/155
二、對雲南的啟示/156
(一)有關規劃設計的啟示/156
(二)有關環境保障的啟示/157
區域基礎篇
第九章 雲南省科技成果情況分析及影響/160
一、2020-2022年雲南省科技成果登記概況/160
(一)基本情況/160
(二)評價、來源、知識產權和完成人/163
二、2020-2022年雲南省應用技術類成果情況/168
(一)屬性和水平評價統計/168
(二)所處階段和所屬領域統計/170
三、2020-2022年雲南省科技成果應用情況分析/172
(一)研發投入和推廣應用行業情況/172
(二)推廣應用的效果/173
四、科技成果登記的影響及建議/177
(一)科技成果登記對技術轉移的影響/177
(二)科技成果登記折射出的關注重點/178
第十章 雲南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影響/181
一、2020-2022年雲南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現狀/181
(一)科技成果轉化概況/181
(二)科技成果轉化方式分析/184
(三)資金、平臺和人員情況分析/200
(四)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及獎酬情況/204
二、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做法/211
(一)特色做法/211
(二)雲南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案例/218
三、雲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與示範區建設/221
(一)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對示範區建設的影響/221
(二)示範區建設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提升/222
第十一章 雲南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情況/225
一、雲南企業基本情況/225
(一)企業總體情況/225
(二)與其他省區比較/227
二、雲南企業科技成果轉化/228
(一)科技成果轉化情況/228
(二)特徵分析/231
三、助力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做法和案例/233
(一)發佈需求助力企業創新/233
(二)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案例/235
思考探索篇
第十二章 雲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的模式和路徑/240
一、需求分析和戰略導向/240
(一)現狀分析/241
(二)需求分析/243
(三)戰略導向/244
二、建設模式和路徑/246
(一)模式選擇/247
(二)實現路徑/251
三、實施步驟和方向/252
(一)實施步驟/253
(二)實施方向/256
第十三章 關於相關政策的建議與思考/258
一、創新政策機制/258
(一)政策創新/258
(二)機制創新/259
二、主體融通發展/260
(一)夯實創新基礎/260
(二)創新主體共生/261
(三)強化專業服務/262
三、技術資金聯動/263
(一)科技金融結合/264
(二)單列財政預算/265
第十四章 楚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思考/267
一、提出的背景和基礎條件/267
(一)提出的背景/268
(二)條件分析/269
二、建設定位與發展方向/275
(一)建設定位/275
(二)建設方向/277
三、實施建議/283
(一)強化組織領導/283
(二)探索轉化模式/284
(三)深化開放協同/284
(四)加強監督評價/285
(五)做好宣傳引導/286
參考文獻/287
前 言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主要”承壓區”,增強區域競爭力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迫切要求科技創新發揮更強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當前區域創新的空間和載體,不僅是行政區劃和地理區位概念,而且表現在互聯互通的關聯程度和方式上,體現在產業發展水平、創新能力和可持續性上。大型企業搭建開放式科技創新眾包平臺,在促進各類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實現自己的成長。創新所需要的要素和相關能力在發展層級不同的區域之間分佈,創新的群體性特徵越來越明顯,形成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區域創新的產業集成模式。在此背景下,通過融通區域創新、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應運而生。
自2017年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啟動以來,目前已批復12家示範區,其中東部地區7家、中部地區2家、東北地區1家、西部地區2家。各示範區正在成為區域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為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積累了很多經驗,但也存在空間承載不夠豐富、功能佈局有待優化、機制創新偏弱、發展方向和路徑趨同等問題。因此,在未來西部地區開發力度加強趨勢下,結合不同區域發展實際,創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探索特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與模式需要根據省域特色進一步研究。
雲南具備資源、氣候和毗鄰南亞東南亞的優勢,但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處於中下游水平,在政策落實、機制探索、企業發展和面向南亞東南亞創新合作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區域創新能力排名靠前的北京、廣東、江蘇、上海等地,伴隨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相應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對全國創新資源的流動吸引力增強,虹吸效應日漸明顯。同時,隨著產業園區蠻荒建設時代結束,曾經依賴的土地政策、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已不具備競爭力,創新浪潮下湧現出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衝擊和顛覆著傳統產業。如何發揮優勢,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充分吸收創新發展帶來的多樣化要素並將其納入既成的產業集群網絡中,是當前雲南科技創新,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融入和服務國家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雲南省科技成果轉化存在固有的問題。
從高校院所端看,近5年雲南省96家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技術開發、諮詢和服務等6種方式轉化的科技成果共有13219項。其中,2021年科技成果轉化2222項,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等直接方式轉化的平均每項約40萬元,以技術開發、諮詢、服務等間接方式完成轉化的平均每項約30萬元。而同期鄰省貴州省共48家高校院所(只有雲南的一半),科技成果轉化2733項,對應數據近似。究其原因:主觀方面,雖然國家有相關政策扶持,但雲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沿用固定資產管理模式,存在資產劃轉、成果定價、投資收益等的限制,對國有資產流失等的顧慮仍舊嚴重;科研人員績效評價、職稱晉升等評價體系中缺少以轉化為導向的政策。客觀方面,一些成果主要源於科學問題的自由探索,與真實需求缺少對接,未經技術熟化,很難直接應用於企業生產;一些科研人員缺乏市場、法務和科技成果運營等專業知識,在缺少專業服務時不會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
從企業端看,近5年雲南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開發投入產出比較低,四川和重慶分別約是雲南的1 6倍和1 2倍,2021年貴州以雲南70%的研發投入創造了1 3倍的研發產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雲南大型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科研人員兼職做研究工作,科研目的是職級或職稱晉升,且過多關注技術前沿,因而取得的新技術、新組件替代既有產品的成本高,生產應用時穩定性差,同時,成果轉化中業務部門、管理部門、計劃部門和物資採購部門等協同推進不暢通。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過分關注當前市場紅利帶來的短期收益,技術創新更多體現在工藝改良或產品升級方面,忽視技術與市場交互的未來走向,對創新需求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認識不足,將財政引導資金視為企業生產的賬外收益,不太願意承擔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熟化的風險。
本書正是基於上述情況,以問題為導向研究雲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探討在雲南省全域推動落實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政策不暢通情況下,如何構建一個較小區域範圍的科技特區。在此區域內實現在東中部省區可以落實而在雲南無法落實的部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解決雲南相關高校沒有進入國家職務成果賦權改革試點,而現實中雲南需要本地化探索工作的問題;嘗試引進雲南沒有的創新要素進行本地化集成,然後面向南亞東南亞創新開放。該特區首先聚焦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區內大膽實踐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企業制度和科技成果轉化顧問制度;然後聚焦企業培育、提升行業話語權,區內強化市場主體引進培育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