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文化產業管理競爭力模型構建 詹一虹 陳鶴 978710024334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10024334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2035文化產業管理競爭力模型構建
ISBN:978710024334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詹一虹 陳鶴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459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突破傳統專業指南的局限,以歷時性視角追溯專業發展脈絡,以前瞻思維預判職業變革趨勢,可為考生專業選擇、院校學科優化及行業政策調適提供科學指引。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全球視野與本土實踐,通過融匯中外教育評價理論、競爭力管理模型及課程設計範式,構建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競爭力模型。作者歷時4年,採集全球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312所高校辦學數據,將學科生態、組織創新與文化影響納入動態分析系統。書中公開337門本科課程的比較研究成果,基於競爭力模型提出”四維協同”課程體系,為中國高校建設一流文化產業管理課程提供了可操作的改革方案。

作者簡介
詹一虹,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藝術科學專家庫專家、J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庫專家、科技部重大項目專家庫專家。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40余項;在《管理世界》《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部分成果被《新華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轉載;出版著作20餘部;獲批多項軟著和專利;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榮譽。
陳鶴,管理學博士研究生,現就讀於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攻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從事文化知識生產與人力資本協同創新研究,聚焦新文科(交叉學科)學科建設、數智化創意勞動激勵、創意領導力等領域。

目錄

前言
背景篇 全球視野下的學科嬗變與使命重構
第一章 學科史視閾下的專業演進考辨
第一節 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制化進程(1949—2025)
第二節 國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譜系化脈絡(1960—2025)
第三節 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現狀多維解析
第二章 2035戰略窗口期的專業使命升維
第一節 新常態格局驅動專業生態重塑
第二節 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教內容革新
第三節 新教育戰略錨定人才培養新標
理論篇 競爭力主導的評估解構與模型創新
第三章 評估思維主導的專業排名實踐
第一節 中國專業評估發展歷程
第二節 中國專業評估三大問題
第三節 主流專業排名比較研究
第四章 模型思維主導的多域競爭測量
第一節 專業評估模型運行機理
第二節 競爭管理模型主研內容
第三節 專業競爭力模型的五類範式
第五章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競爭力模型的創新構建
第一節 專業模型構建動因探究
第二節 高校模型構建案例深描
第三節 模型”智能—組織—文化”要素辨析
應用篇 競爭力模型的課程應用與創新開發
第六章 基於專業競爭力模型的中國課程分析
第一節 一流”高校—學科—專業—課程”建設
第二節 課程開發競爭力模型的比較優勢
第三節 文化產業管理課程競爭力研究
第七章 基於專業競爭力模型的國際課程分析
第一節 文化產業管理課程全球數據透視
第二節 亞太地區”文化表達型”課程實踐
第三節 歐美地區”產業發展型”課程經驗
第八章 專業競爭力模型驅動的文管課程創新
第一節 “高質—專識—開放—育人”創新原則
第二節 “知識—認知操作—競爭力”創新維度
第三節 “陳述—程序—策略—價值”創新框架
第四節 “數字—創意—藝術—空間—傳播”創新主題
附錄 2003—2023年度我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名單
參考文獻

後記
前 言
2035年,這一鐫刻於國家戰略藍圖的關鍵坐標,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願景,更標誌著全球文明秩序重構進程中中國話語權的歷史性突圍。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文化價值體系的博弈已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場域--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霸權遭遇多極化浪潮衝擊,非西方文明主體性重建需求空前迫切。在此背景下,中國將”建成文化強國”確立為2035年核心目標,既是對”文明衝突論”的實踐回應,亦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錨定了服務國家戰略的學科使命。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清晰指出,文化強國建設亟須破解”西強我弱”的國際傳播格局,這要求文化產業管理教育必須超越工具理性,深植中華文明基因,構建”全球視野一本土經驗”雙向互構的人才培養範式。2035年前後,全球文化產業將步入”多元文明競合”新週期,中國能否在文化治理規則制定、文化貿易標準建構、文化遺產價值闡釋等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直接取決於當下學科體系的戰略前瞻性。本書試圖在文明自覺與全球秩序的張力中,探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從”跟隨者”向”領航者”轉型的理論進路與實踐方案。

在線試讀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萌芽期,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起點,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1977年為終點,在這一時期,專業建設主要側重文化教育和藝術專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後,文化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我國參照蘇聯文化管理模式,依託計劃經濟手段,確立了文化為政治服務的管理體制,凸顯了文化服務于政治、文化服務於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功能。在這一時期,國家統籌並統一管理各項文化資源和文化要素,如文化的生產和傳播均為國家財政出資並交由專門部門負責完成,文化的消費行為和思想教育、政治宣傳相掛鉤,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題材、風格以及供應時間、地點均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和管理。
在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下,政府長期將工作重心放在文化事業領域,雖然”文化產業”概念尚未形成,但在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實踐下,我國文化事業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文化建設的現實背景來看,新中國成立後,文化事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1949年7月,我國召開了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以及各藝術領域協會,對動員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參加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1953年9月,我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電影劇本創作會議和第一屆電影藝術工作會議。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促進了各類電影、小說、舞臺劇等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和發展,我國文化建設進入全新的階段。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