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背景和實際案例出發,結合媒介信息獲取、媒介公信力、媒介社會治理和媒介技術等幾方面的變革趨勢,提出構建媒介融合科學評估指標體系的方案以及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對策與路徑,旨在為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貢獻兼具系統性、創新性、實踐性的中國方案。
作者簡介
劉德寰,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本碩博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社會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傳播學理論、新媒體實踐、市場調研。出版與市場調查相關的教材、學術專著十餘部,其中《現代市場研究》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代表著作:《年齡論:社會空間中的社會時間》,手機人三部曲《正在發生的未來:手機人的族群與趨勢》《顛覆與重整:手機人的群落與遊牧》《沒有極限的未來:手機人全面解構產業》等。
目錄
第一章 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背景/1
第一節 大眾的”消逝”與大眾傳媒的變遷/1
第二節 互聯網環境下國際傳播格局的變化/26
第三節 我國國內傳播格局的演進現狀和問題/42
第二章 全媒體實踐案例與經驗探討/67
第一節 傳統媒介融合轉型案例/67
第二節 縣級融媒體履行社會職能案例/74
第三節 新聞客戶端平臺融合案例/79
第四節 垂直類商業媒體平臺融合案例/87
第五節 服務社區型平臺融合案例/96
第六節 視頻類媒體平臺案例/100
第三章 公眾的媒介信息獲取/111
第一節 媒介渠道和內容/111
第二節 公眾對信息呈現形式的偏好/126
第三節 公眾對不同類型信息的偏好與信任/153
第四章 主流媒體公信力的現狀與重構/161
第一節 當前輿論生態特點/162
第二節 主流媒體公信力現狀與困境/170
第三節 影響媒體公信力的因素分析/181
第四節 主流媒體公信力的提升路徑/204
第五章 媒介的社會治理和社會反饋/217
第一節 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新媒體傳播新規律/217
第二節 新媒體傳播規律與社會文化發展之間的關係/224
第三節 新媒體發展對社會治理的影響研究/230
第四節 全媒體背景下新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現狀/249
第五節 構建全媒體傳播路徑下的社會治理新手段/281
第六章 新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286
第一節 媒介研究/286
第二節 個體化對個人使用移動媒介的影響/292
第三節 基於媒介變遷視角的知溝研究/295
第四節 個體對智能手機的情感依戀/298
第五節 移動互聯網的族群特徵/306
第七章 智能社會下的全媒體建設/334
第一節 智能傳播中的人機交互技術/334
第二節 融媒體新技術與元宇宙的未來/340
第三節 技術積澱潛在賦能全媒體傳播/345
第四節 ChatGPT開啟互聯網第三次革命/356
第八章 構建媒介融合科學評估指標體系/369
第一節 融合指數/371
第二節 投入指數/374
第三節 影響指數/377
第四節 服務指數/381
第五節 信息生產與傳播指數/385
第六節 基於德爾菲法的指數構建情況/388
第九章 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對策與路徑/394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媒介融合體系的引領作用/394
第二節 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基礎和路徑/407
第三節 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構建/424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