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對清代旗人漢語的語法干擾研究 張俊閣 978710024938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72
商品編號: 978710024938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滿語對清代旗人漢語的語法干擾研究
ISBN:978710024938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張俊閣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443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篇以滿漢合璧文獻為基礎語料,以有清以來京旗作家作品和非京旗作家作品為依託,深入探究滿漢語言接觸下滿語對旗人漢語方所詞的干擾以及這些干擾特徵在清代北京話及現代漢語中滲透存留情況的力作。

內容簡介
本書從語言接觸入手,以滿漢合璧文獻為基礎語料,點面結合,梳理出滿語對旗人漢語在方位詞、處所詞、副詞、助詞、語氣詞、存現句/領有句、連動結構、兼語結構等方面的語法干擾特徵,並以京旗作家作品、域外漢語教科書和非旗人作品為依託,進一步考察這些干擾特徵在漢語中的滲透情況,從而探究清代滿語對北京話的影響及動因。本書新穎的語言材料、獨特的語言接觸視角、干擾特徵的全面系統梳理和縱深闡述,為充分認識語言接觸推動語言演變提供語言接觸理論方面的真實案例,為探究北京話的形成和來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簡介
張俊閣,2007年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
主要著述:
1 《明清山東方言代詞研究》,齊魯書社,2011年9月版。
2 《後期近代漢語方言處置式類型學考察》,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2月版。
3 《漢語否定處置句研究》,《浙江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4 《清代滿漢合璧會話書漢語部分方所詞特殊用法研究》,《古漢語研究》2020年第3期。
5 《漢語語氣詞”罷了”源流探究》,《語言學論叢》第六十三輯。
6 《清代滿漢合璧文獻中句尾語氣詞”是呢”及相關問題研究》,《漢語史學報》第二十七輯。
獲獎:
《漢語否定處置句研究》獲山東省第33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3等獎。
《明清山東方言代詞研究》獲山東省第28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3等獎。
主持項目
1 2012 11-2015 12山東省社科項目《後期近代漢語方言處置式類型學考察》,項目編號:12DWXJ11,省級。
2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基於白話報刊的清末民初白話語法研究(1897-1918)》(批准號16CZWJ38),省級。2016 11-2021 09
3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滿語對清代旗人漢語的語法干擾及其對北京話語法的影響研究》(批准號17BYY142),國家級。2017 06 30-2022 09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滿語對清代旗人漢語方所詞的干擾
第二章 滿語對清代旗人漢語副詞的干擾
第三章 滿語對清代旗人漢語語氣詞的干擾
第四章 滿語對清代旗人漢語助詞的干擾
第五章 滿語對清代旗人漢語語序和句式結構的干擾
結語
引用文獻資料簡目
參考文獻

後記
前 言
清代是滿漢語言接觸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北京話、北京官話及現代漢語普通話形成的關鍵時期。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以女真為主體融合其他民族形成了一個民族共同體——滿族,其使用的語言滿語是女真語的延續和發展。滿族的統治地位使得滿語在清代取得了”國語”的地位,同時滿語又稱為”清語”。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齊命令巴克什額爾德尼等人模仿蒙古文創制了滿文,又稱作”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後來,皇太極命令達海等人將老滿文增加標音的圈點,稱作”新滿文”或”加圈點滿文”。努爾哈齊等統治者為加強統治和族群認同,推行”國語騎射”政策。另一方面,因政治統治的需要和漢文化強大優勢的吸引,不少滿族官員及其子弟學會了漢語。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隨著統一戰爭的推進,八旗駐防官兵及其家屬走向全國,滿族人全面學習漢語、漢文化成了滿漢語言融合的主流。滿漢語言接觸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就全國滿族人而言,由滿語單語到滿漢雙語再到漢語單語的轉用時間和過程參差不齊。
就京旗滿人來說,雖與原北京城的漢、回等民族分區而居(旗人居內城,原北京漢、回等民族遷居外城),但由於經濟文化生活等的需要,與外城之間的交往並未間斷,而且皇宮大內、王公貴族家中有大量的漢人奴僕;到乾隆朝前期內外城分住的格局被打破,滿漢族之間的融合加劇。從18世紀初期,京旗滿人已經普遍進入滿漢雙語階段;大約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整體來看京旗滿人已放棄滿語,完成了漢語的轉用。至此,以原有北京話為基礎、以滿語為底層、由北京旗人為主要語言社團而擴散開來覆蓋全城的老北京話逐漸發展成熟,也成了北京官話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直接源泉。
由前述情況可知,自清早期,尤其是清中期以後,越來越多的滿人轉用滿式漢語,喪失民族語言交際能力;據文獻記述八旗宗學的滿語教學機構也漸趨消失,滿人成年後很難獲得滿語學習機會。於是,出現了一批帶漢語注解的滿語教材。這類教材多是問答式的話條類會話讀物,且滿漢語相互對照,因此這類文獻又稱為滿漢合璧文獻。其中篇幅相對較長、流行較廣的有劉順編著的《滿漢成語對待》(1702);舞格編著的《清文啟蒙》卷二”兼漢滿洲套話”(1730);常鈞編著的《清話問答四十條》(1757);《清文指要》《續編兼漢清文指要》(1789),但作者不詳;宜興編著的《庸言知旨》(1802)等 。這些會話教材中的漢語既不是直譯相應滿語,也不是地道的漢語,而是滿語學習者已熟練掌握的”旗人語”,又稱”滿式漢語”,即旗人操滿語的先輩在不完全習得漢語的過程中受母語滿語負遷移影響而產生的並不十分規範的漢語。滿式漢語有不少與地道的漢語明顯不同的地方,而這些不同之處正是滿語相關語言現象的反映。可見,這些滿漢合璧會話書是研究清代滿漢語言接觸下旗人漢語和北京官話的不可多得的語言材料。

在線試讀
滿語名詞等的與位格助詞-de、原因連詞jakade/ofi、動詞附加成分-fi和- qi、滿語方位詞dolo、處所詞ba等都是後置性成分。與格後綴-de在滿語中使用較廣,其語法功能與漢語中表示動作行為所及的方向、朝向、目的、處所、對象等的介詞”在”“往”“對”等相當;位格助詞-de、連詞jakade/ofi、順序副動詞後綴-fi、動詞條件式後綴-qi等表原因的語法功能與漢語中表因果的連詞”因(為)”“所以”等相當。但是漢語的介詞和連詞是前置性的,語序上與滿語相應成分正好相反。由此我們推測:旗人操滿語的先輩在學習漢語的早期階段,對於這類滿漢語言對應成分語序差異較大的情況他們並不能熟練掌握,在母語滿語的干擾下,具有後置性特徵的漢語方所詞就成了最佳選擇。
簡言之,正是由於漢語方所詞的引申泛化及其與滿語與位格助詞-de等在句法位置、語義等方面的一致性,使得旗人操滿語的先輩在不完全習得漢語的情況下,受滿語負遷移的影響,優先選擇了漢語方所詞來對應滿語與位格助詞-de等。無獨有偶,用漢語方所詞標記蒙古語名詞、代詞等靜詞格附加成分的現象在元代白話碑文及直譯體文獻《元典章 》《通制條格》等中也很常見。(祖生利2001)蒙古語和滿語同屬阿爾泰語系,二者具有非常相近的語法系統,在元代蒙古語和清代滿語分別與漢語發生廣泛而充分的接觸時,蒙古人和旗人所說的目標語變體——蒙式漢語和旗人漢語裡均出現了漢語方所詞對應蒙古語、滿語與位格等成分而產生的特殊語法現象,體現了語言接觸的共性特徵。(祖生利2013:221)進一步來講,元代受蒙古語影響在蒙式漢語和漢兒言語裡常見的”行”“裡/裡頭”“上/上頭”“根底”“根前”“處”等方所詞充當格標記的用法,對旗人漢語在對譯滿語格標記等類同現象時的用詞可能也有一定影響。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