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在當時的國際交流語境中,在比較文學動態的學科定義中,回溯與描述了中國比較文學的產生、現狀,及其參考國際比較文學的學科設置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和方法,進而以比較文學為方法,提供了閱讀魯迅、茅盾等中國現代作家的方式和新視野。此外,還對當時湧入中國的重要理論和流派,如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新批評派、敘事學和詮釋學等,做了理論介紹和文本解讀示範。作者簡介
樂黛雲,1931年,貴陽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專聘教授;現任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辦《跨文化對話》雜誌主編。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曾任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兼任教授、香港大學訪問教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訪問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訪問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教授。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跨文化之橋》、《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比較文學與中國——樂黛雲海外講演錄》(英文版)、《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樂黛雲卷》、《自然》(中、法、義大利文版)、《面向風暴》(英、德、日文版)、《我就是我——這歷史屬於我自己》、《透過歷史的煙塵》、《絕色霜楓》、《逝水與流光》、《四院沙灘未名湖》;編撰:《世界詩學大辭典》(合編);主編《中學西漸專題》8卷;《跨文化溝通個案叢書》14卷、《跨文化對話》集刊33卷。目錄
中國比較文學的現狀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