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詩經》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的貢獻是巨大和多方面的。作為《詩經》解讀的新版,本書的價值在於在權威選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進行了全新修訂,注釋疑難詞句及典故名物,並進行了全詩翻譯。本書注釋站在前賢奠定的基礎上,尤其看重宋朝朱熹的《詩集傳》、清朝姚際恒的《詩經通論》和當代程俊英的《詩經注析》等研究成果,擇善而從。作者博采古今注家之長,融會貫通,篩汰選煉,解題和注釋寫得簡明而精當,是當今古典文學愛好者不可不備的基本讀本。
目錄
國風
周南
關雎3
卷耳6
樛木8
桃夭9
兔罝12
漢廣14
汝墳16
召南
草蟲18
行露20
摽有梅22
江有汜24
野有死麕26
邶風
柏舟28
燕燕30
終風33
擊鼓35
凱風37
匏有苦葉39
穀風42
式微45
旄丘46
泉水48
北風50
靜女52
二子乘舟54
鄘風
牆有茨56
桑中58
鶉之奔奔60
相鼠62
載馳63
衛風
淇奧67
碩人69
氓72
河廣75
伯兮77
木瓜79
王風
黍離82
君子于役85
葛藟87
采葛89
大車90
鄭風
將仲子93
叔于田95
女曰雞鳴96
有女同車98
山有扶蘇101
狡童102
溱洧104
齊風
雞鳴107
東方未明108
盧令111
敝笱113
猗嗟115
魏風
陟岵118
伐檀119
唐風
蟋蟀123
山有樞126
綢繆129
葛生131
秦風
蒹葭134
黃鳥137
陳風
衡門140
月出142
澤陂143
檜風
素冠146
隰有萇楚148
曹風
蜉蝣150
鳲鳩152
豳風
七月154
鴟鴞167
東山169
雅
小雅
四牡177
采薇180
車攻184
鶴鳴187
無羊190
小旻192
小弁196
穀風200
蓼莪202
大東205
賓之初筵208
苕之華211
大雅
大明214
生民218
常武225
頌
周頌
清廟231
維清232
潛234
魯頌
駉236
商頌
玄鳥239
附錄
《國風》篇目、年代、地域簡介245
後記249
精彩書摘
關雎①
關關雎鳩②,在河之洲③。窈窕淑女④,君子好逑⑤。
參差荇菜⑥,左右流之⑦。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⑧。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⑨。悠哉悠哉⑩,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釋
① 關雎:篇名。《詩經》除了《小雅》中《雨無正》《小旻》《小宛》等幾首外,大部分詩的篇名都取自首句文字(大多為兩個字)。② 關關:雌雄水鳥的交互和鳴之聲。雎鳩:一種水鳥,又名鸕鷀、魚鷹,朱熹稱其”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③ 洲:河中沙洲。④ 窈窕:內心外表都純潔美麗。淑:善良。⑤ 君子:周代對貴族男子的稱謂,《詩經》中也常用以泛指青年男子。好逑:理想配偶,即佳偶。⑥ 參差:長短不齊。荇菜:一種在淺水中生長的植物,形似蓴菜,可以食用。⑦ 流:順水勢採摘。⑧ 寤:同”晤”,睡醒。寐:同”昧”,睡著。⑨ 思服:同義複詞,意為思念、牽掛。⑩ 悠哉:思念深長狀。琴瑟:古樂器,七弦為琴,二十五弦為瑟。芼(mào):《爾雅》釋”芼”為”搴”,拔取之意。
譯文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善良美麗好姑娘,小夥理想的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採收。善良美麗好姑娘,白天黑夜想追求。追求沒能如心願,朝思暮想在思念。長夜漫漫不斷想,翻來覆去難入眠。
長長短短鮮荇萊,左右兩手去採摘。善良美麗好姑娘,我彈琴瑟表心愛。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善良美麗好姑娘,鼓樂聲中展笑顏。
解讀
這是一首著名的愛情戀歌,正如孔子所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 八佾》),恰如其分地描寫了一位癡情小夥對心上人難以排遣的執著追求。全詩韻律和諧悅耳,配樂美妙,既有雙聲、疊韻,還有”左右流之寤寐求之”中”之”字腳富韻,加上對後世七律、七絕影響最大的首句韻式,使得本篇堪稱中國古代韻律詩的開山之作。漢代《韓詩外傳》借孔子之口,對《關雎》作了高度評價:”《關雎》至矣乎!夫《關雎》之人,仰則天,俯則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紛紛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龍變化,斐斐文章 。大哉《關雎》之道也!”
詩中許多句子已傳誦千古,如”窈窕淑女”“輾轉反側”,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孤燈挑盡難成眠”,元代雜劇家喬吉《蟾宮曲 寄遠》”飯不沾匙,睡如翻餅”,都是直接從這裡化出的名句。
卷耳
采采卷耳①,不盈頃筐②。嗟我懷人,寘彼周行③。
陟彼崔嵬④,我馬虺⑤。我姑酌彼金罍⑥,維以不永懷⑦。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⑧。我姑酌彼兕觥⑨,維以不永傷⑩。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雲何籲矣。
注釋
① 采采:采了又采。卷耳:一種菊科植物,又名蒼耳,果實可食,也可入藥。② 頃筐:斜口淺筐,類似畚箕。③ 寘:”置”的異體字,放下。周行(háng):往周國去的大道。④ 陟:攀登。崔嵬:高峭的山頂。⑤ 虺(huī tuí):腿力疲軟,已呈病態。⑥ 姑:姑且。金罍:青銅酒器,刻雲雷花紋。⑦ 維:句首發語詞。以:借此。永:長。懷:思念。⑧ 玄黃:病馬毛色呈黑黃。⑨ 兕觥(sì gōng):用刻木或犀牛角製成的大酒杯。⑩ 傷:憂思。砠(jū):多土石山。瘏(tú):病,比喻病馬不能前行。僕:車夫,或僕人。痡(pū):疲勞而不能前行。雲:語助詞。何:何等。籲:憂愁。
譯文
采卷耳,采卷耳,采來不滿一小筐。心上人,牽我情,筐兒放在大路旁。
登上高高石山頂,我馬四蹄已發軟。先喝一口銅壺酒,排遣心中長思念。
登上那座高山岡,我馬眼睛也發黃。權且斟滿牛角杯,不能老是心悲傷。
登上那座小石山,我的馬兒早累癱。夥伴也已走不動,叫我如何不傷感。
解讀
這是一首描寫夫妻別離後相思相憶之情的詩,全詩彌漫傷感的情緒。妻子因思念遠行的丈夫而心不在焉,采半天卷耳不滿一筐,甚至將其遺忘路旁。這時丈夫也在翻山越嶺,馬腿累軟,馬眼累黃,同伴累垮。一句”雲何籲矣”,與妻子的魂不守舍正相呼應,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本詩選字含義精深。”嗟我”之”我”是妻子自稱,”我馬”“我僕”“我酌”之”我”,是丈夫自稱。男女同時出現,又都用第一人稱,實現了空間跳躍和場景變換。而”彼崔嵬”“彼高岡”“彼砠”三個”彼”字,又把遠景轉換成了近景。這種來去交融、遠近交錯的手法,使得本詩的意境顯得非常深遠,內涵也非常充實。杜甫《九日寄岑參》中的”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其境界的淵源可溯至本詩。
前言/序言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現存目311篇,因《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6篇有目無詩(有學者估計這6篇是有聲無辭的”笙詩”,相當於為”歌”作伴奏的”曲”),所以可實際閱讀的詩數是305篇。大約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後期,人們在研究和引用時就按成數略稱為”《詩》三百”。《詩》被稱為”經”大約是在戰國後期,《莊子 天運》引孔子的話:”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以為文。”至於它被納入儒家經典範圍而成為《詩經》的時間,則要遲至西漢以後。正式的著錄見於東漢班固《漢書 藝文志》,所謂”《詩經》二十八卷”。
和儒家其他古老文獻一樣,”《詩》三百”也經歷了秦火之劫,雖未導致消亡,幾十年間的讀者面卻被大大壓縮。漢朝建立後,讀《詩》的人開始增多,各種讀本不斷湧現,出現了齊轅固、魯申公、燕韓生三家今文《詩》和毛亨、毛萇古文《詩》四家並存的局面,傳授三家今文《詩》有成就者還曾被朝廷列為學官。經過東漢前期今、古文兩派鬥爭,古文經獲勝。在鄭玄等經學大師的提倡下,古文”毛詩”逐漸顯赫,終於升登殿堂,成為標準讀本,並且連同子夏《序》、鄭玄《箋》一起,開啟了《詩經》經學的建構歷程。
收錄在《詩經》中的305首詩都是周代作品,其年代範圍最早的約為西周初年(約前10—前9世紀),最晚可至東周中葉(約前5—前4世紀),歷時500多年;產生的地域,約在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一帶。詩的作者大多無法考知,只有《鄘風 載馳》等少數幾首作品可根據詩文內證或一些同時代文獻推測出作者的身份。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詩歌傳統,口諺和神話不算,單就明確以文字記載的詩作來說,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辭已有了記錄(如《甲骨文合集》第12870片的《今日雨》和《甲骨文合集》第36975片的《受年》)。進入周代,統治者更加重視這個傳統,並在朝廷中專設了收集(稱為”采詩”)、整理、加工、獻陳、教授詩歌的官吏,這就把詩歌的抒情、敘事、娛樂、慰撫功能,上升到了政治、教育和外交的高度。初始形態的詩歌總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最初肯定不止305首。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餘篇”,經過長時間的篩選、積累,到了孔子時代,經他”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才基本定型。但這只是西漢人的說法,戰國時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人就沒有發表過類似意見。即便如此,孔子對《詩經》總集的結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處理是可以肯定的。
《詩經》中的風、雅、頌,是《詩經》編輯者根據詩歌的來源和它們的樂調特徵進行的一個編制性分類。
風,包括《周南》《召南》(”二南”)和《邶風》《鄘風》等,共15組160篇,其創作基礎是流傳於15個地區的富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因以國分編,故稱《國風》(又稱”十五《國風》”。有關《國風》各組篇目、年代和分佈地域的簡要情況,可參閱本書附錄)。因為”風”兼有”風化”“風刺”“風俗”之義,所以研究者多視其為”民眾文學”。《國風》詩的基本形式是一篇三章,每章 四句,每句四字,大多韻味十足,聲音短促,疊章 複唱,親切感人。
雅,分《小雅》《大雅》兩組,合稱”二雅”,是位於秦地即今陝西地區的樂調,共105篇。其中《小雅》74篇,作於西周後期和東周初期;《大雅》31篇,大部分作於西周前期。”雅”都是在朝廷上由高官親自演唱或領唱、督唱的詩歌,內容包括政治諷刺詩、史詩、祭祀詩、宴會賀詩等,所以也可稱其為”朝廷文學”,都是長篇大手筆。風、雅兩類詩歌,構成了《詩經》的主體,《詩經》中一些最優秀、流傳最廣的作品,基本上都在風、雅類中。古代有些學者根據自己所定的標準,從風、雅265篇中,又劃出一部分情緒憂愁、怨恨激烈的詩,稱之為”變風”“變雅”,表現出了對《詩經》理解的深化和細化。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組,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是西周初期作品,內容大多為歌頌周代統治者和先公先王的德行;《魯頌》4篇,是春秋中葉魯國貴族歌頌號稱”中興之君”、在位33年(前659—前627)的魯僖公的詩;《商頌》5篇,是殷商貴族及其後裔祭祀先公先王的樂歌。頌類詩歌多在君王舉行宗廟祭祀時演唱,所以是”廟堂文學”,篇幅較長,節 奏緩慢,類似娓娓道來的史詩和讚美詩,展演時還要用不分章 節 的歌聲和樂曲來配合舞步。就藝術水準而言,頌類詩中只有幾首可以和風、雅類詩媲美,大多數則受限於對歷史過程和歷史大勢的鋪陳,難以表現出對鮮明特色的追求。
“《詩經》是古代傳流下來的一個絕好寶貝”(傅斯年《泛論詩經學》),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的貢獻是巨大和多方面的。所謂”巨大”,是指《詩經》這部集周代詩歌之大成的詩集,是周代以後中國古典詩歌創作靈感的基本來源之一,許多著名文學家和詩人,雖然在藝術風格和表達形式上有各不相同的追求,但都從《詩經》中汲取了無盡的營養。距離《詩經》時代最近的楚國大詩人屈原,就繼承了《詩經》中風、雅類作品的現實主義傳統,兼采楚語楚音和楚國民歌形式及浪漫主義色彩,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詩經》中的傑作《國風》和《楚辭》中的傑作《離騷》,合稱”風騷”,築成了中國古詩大廈的兩塊穩固基石。漢代以降,中國的詩壇上又相繼豎立起漢代樂府、兩漢古詩、漢魏”三曹”詩、唐宋律詩這樣一座座不朽的里程碑。雕刻在里程碑上的那些偉大的文學家和詩人,對於《詩經》都有精深的修養,《詩經》給予他們的深刻影響,遠遠超過我們現在所能想像的程度。僅就其形似而言,像曹操那幾首著名的短詩(如《龜雖壽》《短歌行》等)就是對《詩經 國風》傳統的直接繼承和發展。我們從李白慨歎”《大雅》久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