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宋人在繼承唐詩的基礎上,另闢蹊徑,以謀發展,形成了與”唐音”迥然不同的”宋調”。本書收錄近百位代表性詩人的經典作品,作品大多從《宋詩鈔》《宋詩紀事》及諸家詩集中篩選。詩選注重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大致按作者生年先後為序。作品原文有異者,擇善而從。是一本兼具文學素養和藝術風貌的彙編作品,值得品讀和領悟。
作者簡介
趙山林,1947年生,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副院長、中文系副主任、教yu部高校中文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戲曲學會理事、同濟大學《中華藝術論叢》編委。出版有《近代上海戲曲系年初編》《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等著作,發表有《顧頡剛與京劇》《試論<牡丹亭>範式》等論文。
潘裕民,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師訓部副主任、副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韻文學會、王維研究會、文藝人才研究會會員。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和科研、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致力於唐宋詩詞的研究。發表《周邦彥詞的美學特徵》《論王孟詩派山水田園詩的藝術美》《蘿窗詞結構方式初探》等論文40餘篇,其中有數篇論文為人大複印資料和《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收錄。出版有《做一個美好的讀書人》《中國古代文學教程》等。
目錄
徐鉉 送王四十五歸東都/1
張詠 新市驛別郭同年/3
柳開 塞上/5
鄭文寶 柳枝詞/7
王禹偁 村行/9
春居雜興二首(其一)/10
惠崇 訪楊雲卿淮上別墅/12
魏野 書友人屋壁/14
寇准 春日登樓懷歸/16
江南春/17
林逋 山園小梅/19
楊億 漢武/22
范仲淹 江上漁者/25
野色/26
晏殊 寓意/27
潘閬 九華山/29
宋祁 落花二首(其一)/31
曾公亮 宿甘露僧舍/33
梅堯臣 田家/34
陶者/35
魯山山行/35
東溪/36
汝墳貧女/38
柳永 煮海歌/41
文彥博 清明後同秦帥端明會飲李氏園池偶作/44
歐陽修 戲答元珍/45
別滁/47
豐樂亭遊春三首/48
畫眉鳥/49
晚泊岳陽/51
秋懷/52
宿雲夢館/53
夢中作/54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55
蘇舜欽 過蘇州/58
初晴遊滄浪亭/59
淮中晚泊犢頭/60
趙抃 次韻孔憲蓬萊閣/61
李覯 憶錢塘江/63
讀長恨辭/64
鄉思/64
張俞 蠶婦/66
陶弼 碧湘門/67
文同 新晴山月/68
北齋雨後/69
曾鞏 西樓/71
城南/72
詠柳/72
司馬光 居洛初夏作/74
雞/75
王安石 河北民/76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77
示長安君/78
泊船瓜洲/79
江上/81
半山春晚即事/82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82
明妃曲二首/83
北陂杏花/85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86
北山/87
鄭獬 春盡/88
劉攽 新晴/89
雨後池上/90
晁端友 宿濟州西門外旅館/91
王令 暑旱苦熱/92
讀老杜詩集/93
張舜民 村居/95
蘇軾 和子由澠池懷舊/96
遊金山寺/9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99
望海樓晚景五絕(其二)/100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101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101
有美堂暴雨/102
中秋月/104
百步洪二首(其一)/104
月夜與客飲杏花下/108
舟中夜起/109
初到黃州/110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111
海棠/112
題西林壁/11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113
贈劉景文/114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15
郭祥正 鳳凰台次李太白韻/117
西村/118
蘇轍 逍遙堂會宿二首/120
陳烈 題燈/122
道潛 臨平道中/123
黃庭堅 寄黃幾複/124
戲呈孔毅父/125
題鄭防畫夾五首(其一)/127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128
武昌松風閣/129
鄂州南樓書事四首(其一)/131
次元明韻寄子由/133
登快閣/134
夜發分甯寄杜澗叟/136
秦觀 春日五首(其二)/137
秋日三首(其一)/138
泗州東城晚望/139
金山晚眺/140
米芾 垂虹亭/141
陳師道 妾薄命二首/143
示三子/145
十七日觀潮/146
春懷示鄰里/148
晁補之 流民/150
晁沖之 夜行/152
張耒 懷金陵三首(其三)/154
夏日三首(其一)/155
晁說之 明皇打球圖/157
孔平仲 禾熟/159
賀鑄 野步/161
唐庚 春日郊外/162
惠洪 崇勝寺後,有竹千餘竿,獨一根秀出,人呼為竹尊者,因賦詩/164
題李愬畫像/166
徐俯 春遊湖/170
汪藻 即事二首/173
趙佶 在北題壁/175
李綱 病牛/176
呂本中 春日即事二首(其二)/178
李清照 夏日絕句/180
曾幾 三衢道中/182
寓居吳興/184
陳與義 襄邑道中/186
雨/187
登岳陽樓二首(其一)/188
傷春/189
朱淑真 元夜三首(其三)/191
東馬塍/192
劉子翬 汴京紀事/193
岳飛 池州翠微亭/196
陸游 遊山西村/198
劍門道中遇微雨/199
金錯刀行/201
長歌行/203
病起書懷/205
關山月/207
夜泊水村/208
書憤/210
臨安春雨初霽/212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213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其二)/214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四首(其四)/215
沈園二首/216
示兒/218
范成大 後催租行/220
橫塘/222
州橋/223
四時田園雜興/224
周必大 入直召對選德殿,賜茶而退/227
尤袤 題米元暉瀟湘圖二首/229
楊萬里 閒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231
夏夜追涼/233
小池/234
插秧歌/235
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一、其三)/236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237
蕭德藻 登岳陽樓/239
樵夫/240
古梅二首(其一)/241
王質 山行即事/243
朱熹 春日/245
觀書有感二首/246
林升 題臨安邸/248
第一章 甫 湖上吟/250
劉過 夜思中原/252
姜夔 除夜自石湖歸苕溪/254
過垂虹/256
湖上寓居雜詠/257
路德章 盱眙旅舍/260
葉紹翁 遊園不值/262
夜書所見/263
徐璣 新涼/265
趙師秀 雁蕩寶冠寺/266
約客/267
翁卷 野望/269
鄉村四月/270
華岳 驟雨/271
田家/272
戴復古 夜宿田家/275
江陰浮遠堂/276
淮村兵後/278
高翥 秋日/280
杜耒 寒夜/282
利登 田家即事/283
吳惟信 蘇堤清明即事/284
陳起 夜過西湖/286
劉克莊 北來人二首/288
戊辰即事/290
苦寒行/291
軍中樂/292
落梅/293
方岳 農謠/296
春思/298
嚴羽 臨川逢鄭遐之之雲夢/299
羅與之 寄衣曲/301
商歌/302
謝枋得 武夷山中/304
許棐 秋齋即事/307
周密 夜歸/308
文天祥 揚子江/309
過零丁洋/310
金陵驛二首(其一)/312
正氣歌/314
汪元量 醉歌/322
湖州歌/324
蕭立之
第四橋/327
鄭思肖 德祐二年歲旦二首(其二)/330
寒菊/331
林景熙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333
題陸放翁詩卷後/334
謝翱 西台哭所思/337
過杭州故宮二首(其一)/339
前 言
在兩宋特定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氛圍的薰染下,在唐詩的光輝榜樣映照下,宋代的詩歌創作又有很大的發展。我們有理由認為,宋詩是繼唐詩之後,我國詩歌發展史上又一座藝術高峰,雖然它沒有唐詩那樣奪目的光彩,但仍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創的藝術風格,開闢了詩歌創作的新天地,其總體成就是元、明、清三代詩歌所難以超越的。
宋詩為中國詩壇帶來了”再盛”的局面,也堪稱一代大觀。先就作家、作品數量說,僅清人厲鶚《宋詩紀事》一書所錄,宋代詩人即有三千八百餘家,已超出《全唐詩》所載唐代詩人二千三百餘家之數,而據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所編《全宋詩》的統計,詩人已達八千九百餘名;詩篇數量也較唐代多出數倍,譬如陸遊一人的創作就多達近萬首,這在唐宋詩歌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再就名家看,有王禹偁、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劉克莊、文天祥等。再看詩歌流派,北宋有西昆體、江西派,南宋有江湖派、四靈派等。
宋代詩歌的成就和價值,不僅表現在作者的眾多、作品數量的巨大以及名家輩出、眾派紛呈,而且表現在詩歌特質的”新變”上。在唐詩取得前無古人的成就之後,宋代詩人面臨的一個尖銳問題是如何別開生面,闖出一條自己的路。誠如清人蔣士銓《辨詩》所雲:”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而其開闢,亦正如清人吳之振在《宋詩鈔 序》中所說:”宋人之詩,變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盡,而精神獨存。”這就指出了宋詩有其”變化”和”自得”的特點。宋人在繼承唐詩的基礎上,又努力另闢蹊徑,以謀發展,終於形成了宋詩自己的面目,形成了與”唐音”迥然不同的”宋調”。
說到宋詩的特色,人們自然要提到”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嚴羽《滄浪詩話》)。”以文字為詩”就是詩的散文化,唐代杜甫已肇其端,到韓愈更加發揚光大。宋代詩人尤其喜歡將散文的手法和章 法、句法、字法引入詩中。”以議論為詩”與宋代社會矛盾多端有關,也與宋人思維能力的增強有關。不少詩作專論社會問題,甚至觸及具體政事,哲理詩與禪理詩也很興盛,其中不乏富於理趣,又有詩味的佳作。”以才學為詩”表現為愛好使事用典。這三條,可以說是宋詩在藝術表現上的特色。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注意,宋詩的特徵,是以唐詩為參照系的。詩史研究上的唐宋詩之爭,從南宋延續到近代,人們幾乎無法離開唐詩來單獨評價宋詩。儘管有的爭論也觸及了宋詩的一些特點,但所論未必中肯。就唐宋詩之別而言,則以錢鍾書、繆鉞的論述最為公允精闢。如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指出:”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繆鉞先生的論述更為具體細緻。他在《論宋詩》一文中說:”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穠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關於宋詩的評價問題,雖然至今還存在著爭議,但錢、繆兩位前輩學者的看法,卻已大致得到公認。因此,我們不宜簡單地去品評二者的優劣,更不可一概尊唐輕宋。
就詩歌藝術而言,唐代以及唐以前歷代詩人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包括抒情藝術、寫景藝術、敘事藝術,以及這些藝術的綜合運用等,其中尤以賦、比、興的概括最為精當,所產生的影響也最為深遠。正是宋人朱熹,在《詩集傳》中對賦、比、興作了言簡意賅的概括:”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而宋代詩人在創作實踐中,對於賦、比、興特別是比興傳統也是有著自覺繼承的。
朱熹對比、興的概括,符合《詩經》的實際。這種比、興區別比較明顯的情況,在後世乃至今日的民歌中,是一直沿用下來的。但在文人的詩歌創作中,可能從屈原”依《詩》制《騷》,諷兼比興”(《文心雕龍 比興》)開始,比和興便更多地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以至於後來常常二者連用,稱為”比興”或”比體”了。用今天的話說,可以說屈原創立了一種包含整體象徵意義的美人香草的比興傳統,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學者朱自清先生在《詩言志辨》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