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理論探索」與「典型案例研究」兩大篇章展開,釐清了雲南銀器手工技藝傳承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與現實實踐,回答了如何融合、如何實現創新發展等問題。上篇主要遵循「破題—解題—結論」這一探究思路展開研究。首先,在破題階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旅融合、銀器手工技藝傳承等文獻與政策進行了梳理與綜述,以此明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融合的內在機制與主要路徑。其次,在解題階段,梳理了雲南銀器資源與產業發展概況,銀器文化由來及特徵,旅游業在產業規模、業態創新、文旅融合、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基本狀況,借鑒了國內外銀器手工技藝傳承的優秀案例。下篇結合國家級、省級非遺的分佈與雲南銀器手工技藝與旅遊融合發展水平測度結果,選取了玉溪市通海縣、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與祥雲縣、麗江市古城區與永勝縣、昆明市官渡古鎮、紅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蒙自市、普洱市寧洱縣與思茅區、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作為實踐案例,採用實地調研與訪談展開研究,從銀器手工技藝傳承與發展現狀、旅游業發展現狀、銀器手工技藝與旅遊融合現狀、銀器手工技藝與旅遊融合發展困境、銀器手工技藝與旅遊融合發展創新路徑五方面對選取的案例地銀器手工技藝與旅遊融合狀況與創新實踐展開探析,結合各案例地的具體融合情況提出了促進融合的創新路徑。該書結構體系較為完備、內涵較為豐富、實證調研極為豐富,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作者簡介
劉雲,博士,雲南師範大學地理學部教授,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擔任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全域旅遊、旅遊革命評審專家,雲南省特色小鎮第三方評估專家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民族地區旅遊經濟等。近年來,先後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等3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一般項目等省部級項目近10項,牽頭編製主持雲南省旅遊「十二五」市場營銷規劃編製,參与編製雲南省「十四五」旅遊新業態規劃編製;決策諮詢報告被中共雲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專報》、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工作專報》等採納,其中6篇獲得省級領導肯定性批示。曾獲雲南省第十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二等獎、雲南省社會科學獎(論文)三等獎、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雲南賽區比賽暨第七屆雲南省高校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等。目錄
上篇·理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