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治時代的日本人如何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 「自上而下」的近代化神話背後隱藏了哪些被遺忘的歷史? 草根階層的民眾曾經構想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日本民眾史大家色川大吉扛鼎之作 1968年夏天,在東京郊外西多摩郡的一個深山村落幾近廢墟的倉庫中,意外發現了一部明治初期的人民憲法草案,同時發現的還有與開設國會相關的建議書以及諸多關注國家建構與人權議題的書籍與學習筆記。隨著對這些塵封了八十六年的珍貴文獻解讀研究的展開,一個不為人知的「明治」逐漸揭開了面紗。 近百年前,在明治日本的新生期,圍繞著應該在傳統之上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日本各地曾經湧現過熱火朝天的討論和鬥爭。參与者不僅有曾經的明治維新志士,也有草根層面的廣大民眾,包括這部新發現的五日市憲法草案的作者們。在這個國家逐步蛻變為大日本帝國的過程中,這些思潮與運動遭到了鎮壓,被人遺忘。本書重新聚焦于那些被歷史洪流所淹沒的人物,如一生漂泊求道的「浮士德博士」千葉卓三郎、熱愛漢詩又投身於自由民權運動的深澤權八、組織山村公社並參与秩父起義的底層農民們這些故事重新拼組出明治時代被人遺忘的圖景,展現出日本這個國家原本擁有的另一種可能性,也給後世的讀者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作者簡介
色川大吉 1925年出生於日本千葉縣。194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日本近代史學家,開創了日本「民眾史」「個人史」領域研究。著作有《明治精神史》《近代國家的出發》《一個人的昭和史》《歷史的方法》《自由民權》《北村透谷》《歐亞大陸紀行思索》《我的聖地浪遊》《立於廢墟之上》《卡秋莎的青春》等多部作品,另有《色川大吉著作集》全五卷。目錄
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