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輯為《簡牘學與出土文獻研究》第四輯,共收錄14篇論文。這些文章 圍繞北京大學藏秦簡、清華簡、西漢簡帛、居延漢簡、懸泉漢簡、敦煌漢簡等重要簡牘文獻展開論述,主要涉及上述簡牘文獻的綴合、校讀、釋義等內容,大都論證嚴謹、學風踏實,代表著現今簡牘學研究領域的前沿水平。另有一篇《2023年度簡牘語言文字研究論著
目錄》,系統梳理了2023年度簡牘語言文字研究的專書專著、研究專著、論文集、期刊論文,分類編排,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了資料檢索的便利。
作者簡介
劉釗,1959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現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1977年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5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1年獲博士學位。1990年晉升副教授,1997年晉升教授,1999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曾任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古文字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歷史學科評議組組長。自2007年8月起,被復旦大學聘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自2008年3月起,被J育部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特聘教授。2014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8、2011年連續兩屆被評為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中國訓詁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文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漢達古文獻計劃”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兼《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主編,《中國文字研究》《簡帛》《簡帛語言文字研究》《中國文字學報》《國學研究》《出土文獻》《漢字漢語研究》《中國文字》等刊物編委。
目錄
《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壹)》注釋商兌劉 釗 劉建民
西漢簡帛”男子洎”“徐操”“蜀不我直”“不青他措”解證楊 琳
清華簡《參不韋》字詞釋讀三則張新俊
居延新簡釋文校讀札記張俊民
斯坦因二探所獲漢文簡牘的數量魏德勝
《懸泉漢簡(三)》綴合簡牘彙編洪 帥
《懸泉漢簡》釋讀拾遺陳松梅
秦簡治鼠”垤穴”補證--兼説《詩經》”穹窒熏鼠”高啓安
敦煌漢簡163號簡考釋任 攀
《説文解字》注音釋義研究録要蔣冀騁 常天宇
出土文獻授受動詞字詞關係研究--以”受/授”爲例龍國富 邊玉潔
《西南大學新藏墓誌集釋》點注商榷楊繼光
郭店楚簡《語叢一》”詩由敬作”析論胡 寜
2023年度簡牘語言文字研究論著目録蔡章 麗 洪 帥
前 言
2021年底,甘肅省實施國家”一流學科”突破工程,支持甘肅省四所高校的五個學科創建一流學科,西北師範大學的”簡牘學”名列其中。為促進西北師範大學”簡牘學”一流學科建設,文學院特成立”簡牘研究中心”。中心積極謀劃,除組織了”簡牘西北”工作坊,邀請海內外名家作學術報告,組織青年教師、碩博士研究生開展讀簡活動外,還創辦了《簡牘學與出土文獻研究》集刊。
《簡牘學與出土文獻研究》是一本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大型半年刊,自創刊以來,選題新奇而不失報道廣度,服務大眾而不失理論高度。頗受業界和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好評。秉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的辦刊理念,旨在為簡牘學及出土文獻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學術成果的傳播與研究方法的創新。雜誌重視學術導向,關注最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力求在簡牘學與出土文獻研究領域發揮引領作用。
雜誌通過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高質量的學術內容,為推動簡牘學與出土文獻研究的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該領域學者們不可或缺的學術資源。對簡牘文本進行詳細考釋和解讀,揭示其歷史、文化內涵。探討出土文獻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的價值與應用。專注于簡牘文書的整理、研究,揭示其在歷史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在線試讀
二十世紀初,英籍匈牙利考古學家斯坦因(AurelStein)在第二次中亞考古發掘中(斯坦因共進行過四次所謂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1900—1901年,第二次在1906—1908年,第三次在1913—1916年,第四次在1930—1931年),考察了我國新疆、甘肅等地,發現了大批漢文及以西域古代少數民族文字書寫的各類文獻,其中1907年在敦煌西北的數十個漢代烽燧中掘得很多漢文簡牘。斯氏二探的發掘情況最後形成皇皇巨著———五卷本發掘報告:《Serindia: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 China》,由牛津克拉蘭頓出版社於1921年出版。此書漢譯通常作《塞林提亞:中亞與中國西域考古記》,在十九世紀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譯,1998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因斯氏命名將新疆排除在我國之外,故重新命名為《西域考古圖記》。不過,雖然發掘報告出版遲至1921 年,但是在1912年(據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圖記》前言中稱該書出版於1911年末,大概是其誤記)斯氏已經出版了詳細記錄其第二次考古發掘情況的兩卷本《Ruins of Desert Cathay》(漢譯通常為《沙漠契丹廢址記》,由Macmillan & Co Limited出版),斯氏將所獲各種文字書寫之文書分別交予當時西方相關研究領域中的著名學者整理,其中漢文材料便由當時法國著名漢學大師沙畹(Edouard Chavannes)整理和研究,沙氏選錄了其中清晰完整者,其中他認為屬_xFFFF_漢代者有708枚,(實際上真正屬_xFFFF_漢簡者似為702枚。不過魯惟一卻認為沙書中全部的991枚簡牘中,有709枚被確定為屬_xFFFF_漢代。見氏著《some notes on han-time documents from tun-huang》,《T`oung Pao》,second series,vol 50,liver。1/3(1963)。而冨谷至先生在他的《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漢簡》一文中卻說這批漢簡的數目是704枚。)最後成書出版於1913年,名為《Les documents chiois decouverts par Aurel Stein dans les Sable du Turkestan Oriental》,通常譯為《斯坦因在東土耳其斯坦考察所獲漢文文書》。這批漢文簡牘最初收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大英博物館中的圖書館分離出來,成立了英國國家圖書館(或稱大英圖書館),這批材料也就隨之收藏於圖書館。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