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立項、中國地圖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行走紀行叢書”由《行走長江源》《行走黃河源》《行走瀾滄江源》三本書組成。叢書的主題為”自然行走”,著重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尊重”山脈”和”水脈”的內在規律,傳承發展”文脈”和”人脈”。叢書以作者”自然行走”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為主體,從時間的維度上,全面反映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過去與現在;從空間的維度上,以山、水、人、動物為切入點,展示了三江源的多重魅力,突出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閱讀書稿,作者在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行走的立體畫面清晰地展現在我眼前。
流經11個省、直轄市,總長6380公里的長江,是亞洲第1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它由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的沱沱河與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組成,沱沱河與當曲在唐古拉山鎮與索加鄉交界的囊極巴隴匯合後稱通天河,進而在七渡口與楚瑪爾河匯合,至巴塘河口流出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在橫斷山區稱為金沙江,經雲南入重慶,之後正式啟用長江的名字,直至上海崇明島注入東海。
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綠色江河”的志願者守護斑頭雁已經超過10年,斑頭雁從2012年的1172只,上升到了2022年的5963只,10年間增加到5倍。除了鳥類,也不斷有藏羚羊、雪豹、藏野驢、野犛牛等動物出現在班德湖周圍。
總長5464公里的黃河是世界第五長河,由約古宗列曲(瑪曲)、卡日曲、紮曲彙集,從紮陵湖流出,形成一個沖積扇面入鄂陵湖後,以”黃河”之名奔流向海。
作者簡介
袁亮,曾在《華西都市報》《成都商報》《四川畫報》等報刊任職,後作為孤獨星球旅行指南中文版簽約作者,參與過《絲綢之路》《新疆》《內蒙古》《四川和重慶》《青海》等數十本分省指南的調研和寫作。
喻鵬,筆名喻添舊,媒體人、專欄作家、紀錄片導演、中國媒體旅遊記者聯盟執行秘書長,出版旅行文化隨筆《步履如歌》等圖書5種,作品見刊《孤獨星球》《中國國家旅遊》《週末畫報》《新旅行》《旅行家》等。
目錄
啟程
第一章 黃河問源,滔滔之水天上來
第二章 兩湖一碑,自然與傳說的奇遇
第三章 黃河濕地,飛來美麗的黑頸鶴
第四章 冬格措納,野生動物的天堂
第五章 格薩爾王,傳唱千年的藏地英雄
第六章
阿尼瑪卿,探秘藏文化聖地
後記
出行參考
附錄一 三江源國家公園大事記
附錄二 城區圖
精彩書摘
泉眼所在的這一片高山草甸,每年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嚴寒狀態,地底的凍土層阻擋了雨水與冰雪融水的滲透,使得它們在地表形成一汪一汪的淺淺清泉。而黃河源頭最早冒出地面的這汪清泉,此刻就靜靜地從我眼前隨著地勢自然向下流淌,跌進一個小坑,彙聚又一汪清泉,然後繼續向下,不斷汲取點滴泉水,最終成為一條潺潺小溪。
從源頭開始,我跟著水流往坡下走,最初水面僅有約10釐米寬,隨著更多泉水的加入,水面慢慢擴展到十餘釐米。我一會兒跨過去,一會兒又跳回來,玩著一步”跨越”黃河的遊戲,樂此不疲。
一直往下走了快一公里,我們來到了八座黃銅鑄砌的藏式佛塔前。1951年,十世班禪大師前往拉薩時經過此地,親筆題詞”讚歎黃河源頭、讚歎藏漢攜手、讚歎人畜興旺”。如今塔前還供奉著十世班禪畫像,同行的兩位藏族司機小夥,掏出帶在身上的潔白哈達,敬獻在班禪像前。
繼續向下,左側一股泉水加入進來,兩水匯流處堆滿了哈達與嘛呢石,一塊大石頭上刻著”中華母親河源頭連青天”的字樣,非常貼合此地的風景。
從這裡開始,黃河終於有了一條溪流的模樣,水量增大,寬度也超過一米,在水流平緩處,我們甚至發現幾條小魚在水中游來遊去。
7月,是一年中高原天氣最好的時候。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小溪兩側的草甸上,開滿了黃色的小花,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雲生毛茛。
雲生毛茛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濕地草甸上,高原的夏天非常短暫,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雲生毛茛即使長在沼澤水中,只要有光照,仍然能綻放出與陽光一樣豔麗的黃色小花,密密麻麻地鋪滿整片草甸,形成連綿的花海。仔細看,其間還點綴著紫色的點地梅與白色的卷耳,花朵微小,成簇開放,豐富了這片花海的色彩。
前言/序言
2023年的國慶長假,我最大的收穫與享受就是靜心閱讀了即將出版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行走紀行叢書”,跟著作者的文字書寫,對雪域高原的驚險雄奇,動植物世界的勃勃生機,高原藏族的樸實神秘,進行了一次沉浸式的觀察與思考,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和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歷史與現狀,以及對三江源重要生態屏障的整體保護措施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有了深入的瞭解。
億萬年來,地處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以雄峻無涯的雪山冰川,融化出涓涓細流,向東向南彙聚成長江、黃河與瀾滄江。長江和黃河孕育了燦爛而悠久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瀾滄江作為”東南亞第一長河”,一路奔騰向東南,經西藏、雲南兩省區,出中國國境後,稱為湄公河,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後匯入南海。
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和”亞洲水塔”,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的自然寶庫,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區域之一。為此,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理念,構建三江源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以及實現對三江源頭的整體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立項、中國地圖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行走紀行叢書”由《行走長江源》《行走黃河源》《行走瀾滄江源》三本書組成。叢書的主題為”自然行走”,著重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尊重”山脈”和”水脈”的內在規律,傳承發展”文脈”和”人脈”。叢書以作者”自然行走”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為主體,從時間的維度上,全面反映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過去與現在;從空間的維度上,以山、水、人、動物為切入點,展示了三江源的多重魅力,突出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閱讀書稿,作者在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行走的立體畫面清晰地展現在我眼前。
流經11個省、直轄市,總長6380公里的長江,是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它由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的沱沱河與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組成,沱沱河與當曲在唐古拉山鎮與索加鄉交界的囊極巴隴匯合後稱通天河,進而在七渡口與楚瑪爾河匯合,至巴塘河口流出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在橫斷山區稱為金沙江,經雲南入重慶,之後正式啟用長江的名字,直至上海崇明島注入東海。
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綠色江河”的志願者守護斑頭雁已經超過10年,斑頭雁從2012年的1172只,上升到了2022年的5963只,10年間增加到5倍。除了鳥類,也不斷有藏羚羊、雪豹、藏野驢、野犛牛等動物出現在班德湖周圍。
總長5464公里的黃河是世界第五長河,由約古宗列曲(瑪曲)、卡日曲、紮曲彙集,從紮陵湖流出,形成一個沖積扇面入鄂陵湖後,以”黃河”之名奔流向海。
黃河源園區面積3 17萬平方公里。這塊集草地、濕地、河流、湖泊、雪山,冰川和野生動物為一體的神奇大地,展現了地球上年輕的地貌,造就了獨特的高原高寒山地氣候,保存了大面積的原始風貌。
湖泊和濕地生態景觀,維護養育了高寒草甸、草原生態系統健康運行。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前提下,黃河源園區正加強對黑土灘、沙化土地等的修復,並在此基礎上開展黃河探源和自然生態體驗,展現高原千湖美景,使來客得以近距離觀覽野生動物,追尋領悟黃河文化和藏族歷史文化。
世界第七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瀾滄江,全長4909公里,其北源紮阿曲所在的玉樹雜多縣紮青鄉境內海拔5552米的吉富山的冰川融水,即為瀾滄江源頭。
瀾滄江源頭具有獨特的河源峽谷生態,海拔最高處的石質山峰和流石灘,是雪豹最喜歡出沒的地方;山峰下是原始森林與高山草甸交混的地帶,大果圓柏與山柳灌木構成了茂密的森林植被,草原上盛開的狼毒花、金露梅和圓穗蓼等編織出斑斕的花毯。樹林與草坡為白馬雞、高原鼠兔和喜馬拉雅旱獺等動物提供了築巢和嬉戲的場所,它們又為狼、兔猻和棕熊等猛獸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金雕在高空盤旋尋找著獵物,而雪豹或許就在某一座山峰上巡視著它的領地,喜馬拉雅旱獺在向陽的草坡上掘洞為窩,天氣好的時候喜歡坐在洞口附近曬太陽。有時候它們會在草地上追逐嬉戲,憨態可掬,此時通常會有一隻”哨兵”雙腿直立,警惕地觀望著四周,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發出警報聲,所有的喜馬拉雅旱獺一眨眼就鑽回窩裡,消失不見。
約6 03萬平方公里的可可西裡世界遺產地有100多個湖泊,是中國湖泊分佈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遺產地內完整保存了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和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共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7種,有蹄類動物種群密度大、數量多,且珍稀物種比例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