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瀾滄江源 袁亮 盛洋 978752042849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地圖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2042849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行走瀾滄江源
ISBN:9787520428491
出版社:中國地圖
著編譯者:袁亮 盛洋
頁數:20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411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這個夏天,我們從唐蕃古道驛站玉樹啟程,跟隨瀾滄江走過雪山冰川、草原濕地、原始森林和丹霞峽谷,在山水相依、人文薈萃的秘境囊謙拜訪古老的寺院,尋找身懷絕技的藝人,瞭解守望這片土地的民族和他們傳承千年的信仰,偶遇這片家園中自由生長、與人類和諧相處的野生動物,最後沿紮曲溯源而上,在海拔 5552 米的高原濕地中得見瀾滄江最初的清澈模樣。
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尋源之旅,它也讓我們有機會真實體驗自然之美與生命之美,而這正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存在的意義,以及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內容簡介
人類把億萬年來地球演化過程中留存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遺跡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資源,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將其加以保護利用,這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並建設美麗地球家園的明智選擇。
“三江源國家公園行走紀行叢書”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真、善、美為一體,為公眾提供了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瞭解自然、欣賞自然的平臺載體。叢書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描寫為主線,講述人與自然的故事,這將有效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激發公眾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科學,培養生態安全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進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設立,使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對這個生物多樣性自然寶庫的整體保護。由於條件有限,很多人無法抵達三江源親身體驗,而”三江源國家公園行走紀行叢書”正是能夠彌補這一缺憾的優秀叢書。

作者簡介
袁亮,曾在《華西都市報》《成都商報》《四川畫報》等報刊任職,後作為孤獨星球旅行指南中文版簽約作者,參與過《絲綢之路》《新疆》《內蒙古》《四川和重慶》《青海》等數十本分省指南的調研和寫作。
盛洋,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英日譯者,旅行撰稿人。譯有《建築、空間與流動性》《圖解作庭記 山水並野形圖》等圖書,長期為孤獨星球、《旅行家》雜誌等平臺供稿,參與調研撰寫《青海》《內蒙古》等十餘種孤獨星球中文指南。

目錄

尋源瀾滄江
第一章 啟程
第二章 溯源
第三章 家園
第四章 秘境
第五章 傳承

後記
出行參考
附錄一 三江源國家公園大事記
附錄二 城區囹

精彩書摘
汽車駛入一條山溝,公路兩側山崖上五色斑斕的巨大經文撞進眼簾,這裡就是當地人俗稱的石佛溝。不知從何時起,不知由何人始,或為家人祈福,或為往者超度,有人在這溝中岩壁上雕鑿出第一行六字真言,漸漸地,當地人因為各種因緣都會來這裡雕鑿經文和佛像、佛塔。
靠近溝底的石壁往往最先被刻上經文,然後又往更高處的石壁上開鑿,在看似無法到達的絕壁懸崖處,同樣佈滿了五色經文,一些經文歷經風雨已漫漶難辨。這些經文中一個大的字母差不多有一米見方,最大的一龕蓮花生大師像高達十數米,據說是雜多縣一個家族花費三年多時間才雕鑿完工的,大師端坐于蓮花座上,低眉斂目,神態安詳。
駛出石佛溝,瀾滄江突然出現在身邊,7月的雜多雨水頻頻,河面寬闊,河水也變得渾濁而洶湧。路邊的指示牌表明,我們已到達昂賽鄉。
很快,瀾滄江就給了我們第一個驚喜。
路邊一塊寫著”瀾滄江源第一灣”的路牌,指示我們向右拐進一條顛簸小徑,開至無路可走之處,就看到了瀾滄江源第一灣的壯觀。洶湧而至的河水衝破石山的阻撓,拐出一個曲線優美的巨型”S”,不知何年崩塌的巨石停留于水中,河水咆哮著迎上去,濺起雪白的浪花,又從兩側分流而下。古老的經幡跨越河岸,在空中翻飛,水中石頭上的五彩六字真言隨處可見,藏族一直以這樣的方式,在山水間表達著他們對自然的敬畏。
從上游奔湧而來的瀾滄江,衝開這峽谷用了何止億萬年時間。今天,飛速發展的路橋建設技術卻能劈開山梁,架起高橋。瀾滄江源第一橋徑直跨越瀾滄江源第一灣,駛過大橋,溯流而上不過半小時,我們就到達了瀾滄江源第一縣——雜多。

前言/序言
2023年的國慶長假,我最大的收穫與享受就是靜心閱讀了即將出版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行走紀行叢書”,跟著作者的文字書寫,對雪域高原的驚險雄奇,動植物世界的勃勃生機,高原藏族的樸實神秘,進行了一次沉浸式的觀察與思考,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和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歷史與現狀,以及對三江源重要生態屏障的整體保護措施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有了深入的瞭解。
億萬年來,地處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以雄峻無涯的雪山冰川,融化出涓涓細流,向東向南彙聚成長江、黃河與瀾滄江。長江和黃河孕育了燦爛而悠久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瀾滄江作為”東南亞第一長河”,一路奔騰向東南,經西藏、雲南兩省區,出中國國境後,稱為湄公河,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後匯入南海。
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和”亞洲水塔”,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的自然寶庫,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區域之一。為此,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理念,構建三江源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以及實現對三江源頭的整體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立項、中國地圖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行走紀行叢書”由《行走長江源》《行走黃河源》《行走瀾滄江源》三本書組成。叢書的主題為”自然行走”,著重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尊重”山脈”和”水脈”的內在規律,傳承發展”文脈”和”人脈”。叢書以作者”自然行走”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為主體,從時間的維度上,全面反映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過去與現在;從空間的維度上,以山、水、人、動物為切入點,展示了三江源的多重魅力,突出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閱讀書稿,作者在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行走的立體畫面清晰地展現在我眼前。流經11個省、直轄市,總長6380公里的長江,是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它由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的沱沱河與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組成,沱沱河與當曲在唐古拉山鎮與索加鄉交界的囊極巴隴匯合後稱通天河,進而在七渡口與楚瑪爾河匯合,至巴塘河口流出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在橫斷山區稱為金沙江,經雲南入重慶,之後正式啟用長江的名字,直至上海崇明島注入東海。
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綠色江河”的志願者守護斑頭雁已經超過10年,斑頭雁從2012年的1172只,上升到了2022年的5963只,10年間增加到5倍。除了鳥類,也不斷有藏羚羊、雪豹、藏野驢、野犛牛等動物出現在班德湖周圍。
總長5464公里的黃河是世界第五長河,由約古宗列曲(瑪曲)、卡日曲、紮曲彙集,從紮陵湖流出,形成一個沖積扇面入鄂陵湖後,以”黃河”之名奔流向海。
黃河源園區面積3 17萬平方公里。這塊集草地、濕地、河流、湖泊、雪山,冰川和野生動物為一體的神奇大地,展現了地球上年輕的地貌,造就了獨特的高原高寒山地氣候,保存了大面積的原始風貌。
湖泊和濕地生態景觀,維護養育了高寒草甸、草原生態系統健康運行。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前提下,黃河源園區正加強對黑土灘、沙化土地等的修復,並在此基礎上開展黃河探源和自然生態體驗,展現高原千湖美景,使來客得以近距離觀覽野生動物,追尋領悟黃河文化和藏族歷史文化。
世界第七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瀾滄江,全長4909公里,其北源紮阿曲所在的玉樹雜多縣紮青鄉境內海拔5552米的吉富山的冰川融水,即為瀾滄江源頭。
瀾滄江源頭具有獨特的河源峽谷生態,海拔最高處的石質山峰和流石灘,是雪豹最喜歡出沒的地方;山峰下是原始森林與高山草甸交混的地帶,大果圓柏與山柳灌木構成了茂密的森林植被,草原上盛開的狼毒花、金露梅和圓穗蓼等編織出斑斕的花毯。樹林與草坡為白馬雞、高原鼠兔和喜馬拉雅旱獺等動物提供了築巢和嬉戲的場所,它們又為狼、兔猻和棕熊等猛獸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金雕在高空盤旋尋找著獵物,而雪豹或許就在某一座山峰上巡視著它的領地,喜馬拉雅旱獺在向陽的草坡上掘洞為窩,天氣好的時候喜歡坐在洞口附近曬太陽。有時候它們會在草地上追逐嬉戲,憨態可掬,此時通常會有一隻”哨兵”雙腿直立,警惕地觀望著四周,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發出警報聲,所有的喜馬拉雅旱獺一眨眼就鑽回窩裡,消失不見。
約6 03萬平方公里的可可西裡世界遺產地有100多個湖泊,是中國湖泊分佈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遺產地內完整保存了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和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共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7種,有蹄類動物種群密度大、數量多,且珍稀物種比例高。
可可西裡的野生動物基因庫,尤以藏羚羊、野犛牛為代表物種。可可西裡從2000年成立自然保護區,到2016年劃入三江源國家公園至今,在一代代工作人員的努力下,藏羚羊終於轉危為安,2009年後可可西裡再無盜獵案件,藏羚羊種群得到恢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將它從瀕危物種調整為近危物種。
1832年,美國著名藝術家喬治 卡特林在前往美國達科他地區旅行的路上,對美國西部大開發對印第安文明、野生動植物和荒野的影響深表憂慮,提出”它們可以被保護起來,只要政府通過一些保護政策設立一個大公園,其中有人也有野獸,所有的一切都處於原生狀態,體現著自然之美”。喬治 卡特林的這次旅遊靈感,促使人類開始樹立保護自然遺產的意識。
人類把億萬年來地球演化過程中留存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遺跡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資源,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將其加以保護利用,這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並建設美麗地球家園的明智選擇。
“三江源國家公園行走紀行叢書”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真、善、美為一體,為公眾提供了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瞭解自然、欣賞自然的平臺載體。叢書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描寫為主線,講述人與自然的故事,這將有效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激發公眾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科學,培養生態安全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進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設立,使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對這個生物多樣性自然寶庫的整體保護。由於條件有限,很多人無法抵達三江源親身體驗,而”三江源國家公園行走紀行叢書”正是能夠彌補這一缺憾的優秀叢書。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