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1 概述
2 新型有源配電網組網形態
2 1 直流配電網典型結構及選取原則
2 1 1 直流配電網典型結構
2 1 2 直流配電網拓撲選取原則
2 2 主要組網裝置及形態
2 2 1 柔性互聯裝置
2 2 2 配電網組網形態特徵
2 3 有源配電網典型場景
3 新型有源配電網智能感知
3 1 分布式光伏功率預測
3 1 1 功率波動特徵識別
3 1 2 功率預測模型
3 1 3 超短期功率預測方法
3 1 4 算例驗證
3 2 光伏用戶用電行為特性分析
3 2 1 用電特徵指標
3 2 2 用戶負荷聚類
3 3 電力用戶畫像分析
3 3 1 用戶用電需求響應模型
3 3 2 需求響應特徵指標
3 3 3 算例驗證
3 4 邊緣節 點感知優化配置
3 4 1 基礎理論
3 4 2 邊緣計算節 點配置策略
3 4 3 邊—邊協同的資源優化配置
3 4 4 雲—邊計算任務卸載決策
3 4 5 雲—邊計算資源分配
4 新型有源配電網承載力動態評估
4 1 承載力評估模型
4 1 1 承載力評估目標
4 1 2 多不確定約束條件分析
4 2 評估模型解決方案設計
4 2 1 求解方案分析
4 2 2 求解方案改進
4 2 3 標準函數驗證
4 2 4 算例驗證
4 3 承載力評估系統開發
4 3 1 評估軟件設計方案
4 3 2 軟件應用場景
5 新型有源配電網雲邊協調調控
5 1 配電網資源優化配置
5 1 1 運營商與台區主從博弈
5 1 2 光伏台區用戶演化博弈
5 1 3 算例驗證
5 2 配電臺區源—網—荷—儲協同互動
5 2 1 用電負荷模型
5 2 2 分布式發電模型
5 2 3 台區互動分時電價模型
5 3 配電臺區分布式光伏邊緣自治決策
5 3 1 主動負荷類型劃分
5 3 2 台區自治確定性優化
5 3 3 台區魯棒優化調度模型
5 3 4 算例驗證
5 3 5 感知決策一體化終端研製
5 4 中壓配電網雲邊協同調控
5 4 1 雲邊協同架構
5 4 2 雲邊協同調控模型
5 4 3 求解算法
5 4 4 算例驗證
5 5 負荷直控技術
5 5 1 饋線負荷直控技術
5 5 2 空調負荷直控技術
5 5 3 工業負荷直控技術
6 新型有源配電網分布式光伏主動支撐
6 1 分布式光伏並網功率控制
6 1 1 有功功率控制
6 1 2 無功功率控制
6 2 分布式光伏並網主動支撐
6 2 1 典型主動支撐控制策略
6 2 2 改進主動支撐控制策略
6 2 3 算例驗證
6 3 分布式光伏離網主動支撐
6 3 1 光—儲並聯系統離網主動支撐控制
6 3 2 無儲能系統離網主動支撐控制
6 3 3 兩級式多光伏無儲能離網帶載
6 4 分布式光伏電能質量治理
6 5 分布式光伏多模態平滑切換
6 5 1 並網轉離網切換
6 5 2 離網轉並網切換
6 5 3 算例驗證
7 新型有源配電網分布式儲能主動支撐控制
7 1 分布式儲能參與一次調頻容量配置
7 1 1 分布式儲能參與一次調頻的方法
7 1 2 基於調頻效果最優的分布式儲能容量配置
7 1 3 基於經濟性最優的分布式儲能容量配置
7 2 分布式儲能參與一次調頻的控制策略
7 2 1 虛擬慣性控制策略
7 2 2 虛擬下垂控制策略
7 2 3 綜合控制策略
7 3 分布式儲能功率控制系統設計
7 3 1 系統控制策略分析
7 3 2 系統拓撲結構設計
7 3 3 雙路均壓控制策略
7 3 4 改進分序控制策略
7 3 5 外環解耦控制策略
8 新型有源配電網光伏集群協調支撐
8 1 光伏集群控制
8 1 1 控制策略
8 1 2 控制架構
8 1 3 算例驗證
8 2 主動支撐型光伏機研製
8 2 1 硬件設計
8 2 2 性能測試
9 新型有源配電網快速保護
9 1 配網拓撲自識別
9 1 1 自識別應用
9 1 2 自識別方案
9 1 3 自識別策略
9 2 基於5G的智能分布式饋線自動化技術
9 2 1 自動化處置方案
9 2 2 故障隔離與恢復策略
9 3 基於5G的多端差動保護
9 3 1 多端差動保護原理
9 3 2 面向配網保護的5G通信優化處理
9 3 3 基於同步相量的多端差動保護
9 3 4 基於5G通信的差動保護適應性指標分析
9 4 後備保護技術
9 4 1 “過流+饋線自動化”後備保護
9 4 2 單相斷線故障後備保護
9 5 主站系統集中式故障定位
9 5 1 故障區段定位模型
9 5 2 算法與模型求解流程
9 5 3 算例驗證
9 6 配網快速保護終端研製
9 6 1 終端整體結構設計要求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