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棟建築,一條街道,一片城區,一座城市,無論大小,它們都承載了各種各樣的人的活動與關聯。正是或日常、或特例的行為不斷積淀,讓這些空間擁有特別的氣質與氛圍,成為本地人的留戀與遊客的嚮往。從遠山、道路、建築、樹木,甚至民俗活動與公廁中,看到人與空間的彼此塑造,看到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內涵,看到地方特有的味道。從尋找地方特質的出發,《作為方法的空間(嘉庚故里模式語言)》是認識集美學村與集美大社的起點,也是城市更新的第一課。它提供了認識城市空間的方法與一個歷史城區的分析案例——這種空間特質是歷史的「包漿」,是城市更新中最應該被看到、受愛護,並得到傳承的未來,是城市更好的未來。一維的文字建構認知,二維的圖片輔助意象,被三維構造環環相扣地組織起來,閱讀本書成為一場空間穿梭的旅程,與嘉庚故里實體空間相映成趣。希望讀者朋友們也能在閱讀本書時享受這一旅程。作者簡介
劉昭吟,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台籍教師,鄉愁經濟學堂秘書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創新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專業領域涉及區域產業經濟分析和政策建議、社區營造的機制與行動、社會空間的參与式設計。目錄
序 兼論《一種模式語言》之於形式生成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