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呂桂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傳統園林現代演繹、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現代景觀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出版著作2部,教材2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主持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中國傳統園林現代演繹》,省思政示範課程負責人,省研究生優質課程負責人,以第一作者教學獲獎30余項,以第一作者作品獲獎15余項。
精彩書摘
1 1? 傳統園林
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內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花木、營造建築和佈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遊憩境域。在中國,園林發展歷經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以及明清時期,藝術體系與藝術風格不斷完善和成熟。園林這個概念最早起源于商周的”囿”,”囿”是以畜養禽獸供帝王貴族狩獵和游賞的境域,通常在選定地域後劃出範圍或築界垣,囿中草木鳥獸自然滋生繁育,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靈囿(約公元前 11 世紀),靈囿除了築台掘沼為人工設施外,其他全為自然景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營造宮苑,規模宏偉壯麗。而西漢的園林則是一種山水建築園,有些貴族、富豪建造了自己的私園,規模比宮苑小,內容仍不脫囿和苑的傳統,但以建築組群結合自然山水成為突出特徵,園中有大量建築組群,其景色還是比較粗放的。這種園林形式一直延續到東漢末期。
魏晉南北朝是思想、文化、藝術上有重大變化的時代,這些變化也引起了園林創作的變革:園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轉到用寫實手法再現山水;園林植物由奇花異木轉到種草栽樹,追求韻致;園林建築不再徘徊連屬,而是結合山水列於上下,點綴成景。南北朝時期的園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築相互結合組成的山水園。
中國園林從建築宮苑演變到山水建築宮苑的轉折點出現在隋朝,以隋煬帝在東都洛陽營建的西苑最為著名。西苑的風格明顯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園的影響,以湖、渠水系為主體,將宮苑建築融於山水之中。其在佈局上繼承了漢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十六組建築庭園分佈在山水環繞的環境之中,成為苑中之園。
唐朝國力強盛,長安城宮苑壯麗,比較著名的有麟遊縣天臺山的九成宮和臨潼縣驪山之麓的華清宮。九成宮是避暑的夏宮,華清宮是避寒的冬宮。
北宋時建築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亭臺樓閣在這樣一個山水兼勝的境域中因勢布列,與群植的樹木花草相映成景。這種全景式地表現山水、植物和建築之勝的園林,稱為山水宮苑。
明中葉至清初,是我國江南園林碩果累累的黃金時期。其典型代表為無錫寄暢園、蘇州拙政園、揚州影園,物質環境中寓藏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彰顯出蒼涼廓落、古樸清曠的特徵。而乾隆時期集中興建的皇家園林與江南私家園林,成為我國園林發展史上並駕齊驅的高峰,被認為是整個封建社會園林創作的總結,全面體現了傳統園林的美學思想和文化追求。
中國傳統園林是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的園林。它們經過各個朝代的洗禮以及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熟,是中國最具特色和蓬勃發展的園林。這一時期的園林為統治階級服務,以追求景觀的視覺美和精神寄託為目的,園林封閉內向,造園家多為工匠、文人和藝術家。中國傳統園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是世界藝術之奇觀。
1 1 1 構成要素
中國傳統園林主要由山石、水體、植物、建築所構成。山為骨架,水為血液,植物為毛髮,建築為眼睛,它們通過巧妙地佈局,相互映襯、相互融合,共同營造出一種天人合一、充滿詩意和哲理的環境。傳統園林中山石包括築山、疊山、置石等。築山是通過大規模的填土填石來建造山體,實現地形的起伏變化,多見於皇家園林。如在頤和園的修建中,將開挖昆明湖時取出的土石方就近堆積成萬壽山。
疊山是用石或土堆疊成假山,大型假山石多於土,小型假山幾乎全部疊石而成。傳統園林揚州個園(見圖 1–2)的四季假山最負盛名:”時景是命題,春山是開篇,夏山是鋪展,秋山是高潮,冬山是結語。”置石是以山石為材料,通常作獨立或附屬性的造景佈置,主要表現石頭的個體美或局部的組合美,能夠用簡單的形式體現較深的意境,達到”寸石生情”的藝術效果。北宋米芾——11 世紀中葉中國最有名的藏石、賞石大家,他創立了一套理論原則,即”瘦、透、
漏、皺”四字訣。
我國傳統園林自南到北,幾乎無園不水。水體作為園林中重要的構景要素之一,給人以清澈、明淨、近人、開懷的感受,具有視線無限延伸的作用,形成遠景線,擴大空間。水體在園林中好似畫面的空白,使得園林虛實相生、剛柔相濟。
植物既是園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觀賞的主題,園林中許多建築物常以周圍植物命名,以描述景的特點。傳統園林中植物以不整形不對稱的自然式佈置為基本方式,在大片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種樹形的大小、樹葉的疏密、色調的明暗構成富於變化的景色,如拙政園的倚玉軒、雪香雲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等。
傳統園林中的建築一反宮廷、宅邸的嚴整、對稱佈局,完全自由隨意,有山有水、高低錯落,以這種千變萬化的佈局強化了與自然環境的嵌合關係。同時,利用木框架結構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通透、流動的可能性,把建築物的小空間與自然界的大空間聯通起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