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水,是南部非洲的史詩作者,也是沉默的歷史證人。本書以千年時空為經緯,以水為鏡,穿透非洲”水危機”的迷思,還原這片土地上河流、湖泊與地下水的真實敘事。
從鐵器時代班圖人的梯田灌溉智慧,到大津巴布韋石頭城的水道密碼;從殖民者以水電站重構的權力版圖,到開普敦”零水日”危機中的全民覺醒本書揭開南部非洲被遺忘的水記憶,還原一部”水與權力”的隱秘編年史。通過”共享、掌控、發現、構建分享”五重歷史變奏,揭示水如何成為族群遷徙的推手、帝國博弈的籌碼與現代性困局的縮影。書中既有洛茲族祈雨儀式的文化基因,也有卡裡巴大壩撕裂的傳統社會;既有種族隔離水法的制度暴力,也有萊索托高地計劃的國際角力。每一滴水,都在訴說非洲的傷痕與韌性。
作者簡介
張瑾,女,非洲經濟史博士,現任上海師範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長期從事非洲史和非洲問題研究,尤其關注非洲水歷史和非洲水文明研究。曾赴非洲和歐美20余國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學、常駐、實地考察。兼任世界水協會水文明專家組成員(青年學者召集人)(IWA/IWHA-SG on WAC)、中國非洲史研究會理事等社會職務,擔任商務部浙江和上海援外基地常聘教員。出版《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探索》《南非史話》《津巴布韋史》等多部著作,發表論文70餘篇,完成國家、省部等各級課題近20項。
目錄
導論 非洲”水危機”:迷思或現實?
第一節 非洲”水危機”的迷思
第二節 非洲”水危機”的現實
第三節 非洲”水危機”的關切
第一章 南部非洲及其共享水體
第一節 非洲水資源及其”共享水體”
第二節 水資源利用的學理定位
第三節 環境史視域下的南部非洲水史
第二章 “共享水”時期
第一節 長時段時空視野下的南部非洲水情
第二節 早期非洲水史的時段
第三節 早期非洲史中的水使用
第三章 “掌控水”:南部非洲王朝時期
第一節 嵌入到歷史發展中的水利用
第二節 水資源波動影響的民族與社會
第三節 “槍與雨”:王朝的繁盛與解體
第四章 “發現水”的時期:非洲與世界的鏈接
第一節 航路探險與征服
第二節 利文斯敦”平視”視角下的非洲水社會變遷
第三節 世紀之交的新變化
第五章 “構建水”時期:南非聯邦的水體系(1910—1960年)
第一節 南非聯邦的灌溉用水及管理(1910—1924年)
第二節 兩次世界大戰對南非水體系的影響
第三節 水法構建的隔離社會
第六章 “分享水”時期:本土民族的水資源利用變遷
第一節 卡裡巴大壩:非洲水利社會的衝突與轉型
第二節 庫姆博卡水儀式:變化和傳承
第三節 萊索托高地計劃(LHWP):參與和干預
第七章 再次”共享”的可行性探索:全球化時代非洲水資源治理
第一節 開普敦”水危機”始末
第二節 非洲水治理的路徑探索
第三節 SADC 共享水協議
結語
後記
精彩書摘
當前的世界正面臨著一場有關水和能源的危機。縱觀全球,大約有11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非洲。同時,全世界有260餘條國際河流,大多數也分佈在非洲。本書研究的起點是”南部國際河流及其水資源利用史”,但筆者在研究中不斷發現,”國際河流”的界定是一個很晚近的歷史,既無法說明非洲的過去,也無法說清楚可能的未來,是一個非常”斷代”且模糊的概念。同樣出現問題且充滿歷史感的詞匯還有”南部非洲”。筆者按照現在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AU)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SADC)的指稱所用的”南部非洲”,幾乎包括了非洲赤道以南的所有區域。這個區域在歷史上也被稱為”黑暗的非洲”、中部非洲,其上演繹了中非聯邦、南非聯邦等多個政體。然而,無論是從族群的歷史發展,還是從近現代的歷史進程來看,這個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都大相徑庭,民族區別度極大,但相互之間又因為很多”水”的因素彼此聯結。因此,這個區域基本上可以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代表著非洲相應的水歷史。自此,筆者決定從非洲最基本的水資源本體開始溯源,思索非洲自然、資源和人之間相互關聯的歷史,力圖展現一個更加全面的非洲發展歷程。非洲是”乾涸”的麼?一直如此麼?未來會怎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