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 何明
設計師、獨立策展人。多年來以設計師身份多維度投入於視覺傳播、展覽策劃工作之中。現生活定居于成都。策劃展覽: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誌設計的半個世紀(成都站);社會能量——荷蘭設計展(成都站);香港、內地、臺灣7080新生代設計人展;高茲 格拉裡奇海報設計展;2011年至2014年對話與視覺——李永銓與設計二十年巡展;手不釋卷——趙清設計展等。設計作品:《360觀念與設計雜誌》《1314雜誌》《同上雜誌》《原創力雜誌》《紙能》《從小到大》《寬窄少城》《想念亞美尼亞》、成都 蓬皮杜國際藝術雙年展視覺、2023成都雙年展視覺、2024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視覺、《展境——成都博物館特展精選》平面視覺設計等。
書籍設計 清門引
2017年成立的”清門引”設計研究機構,在見長的書籍設計領域堅持探索精神,以建築中”場”之概念構建書籍空間體系。設計作品獲獎或入選於世界範圍內幾乎所有重要的平面設計競賽和展覽,並獲得了英國D&AD黃鉛筆獎、美國紐約ADC金方塊獎、日本東京TDC “tdc prize等國際獎項,書籍設計作品多次獲”最美的書”稱號。
前言/序言
我和我家湯湯都特別喜歡旅行。從國內到國外,我們在旅途中總會安排時間去各種小店淘生活器物,喜歡的物品不遠萬里也要”背”回家。無論價值幾何,這些自帶煙火氣的日常器物總是很吸引我們。我是個典型的吃貨,最愛吃湯湯烹製的家常美味,她常常會用心琢磨用不同的器物來搭配各種菜式、茶以及甜品,不同的器物也讓平日裡的茶席、餐桌有了四李的變化。器物串聯起我們點點滴滴細碎的日常,在一餐一飯、一杯一碗中變得生動起來,匯就成平凡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心生歡喜,同時有依有托。
2016年,我和湯湯開了一間叫”目跡”的生活器物店。開店的初衷也簡單,就是純粹的分享喜愛。店裡所挑選的生活器物,大多是我們有過使用體驗的——我們會先購置使用,然後再決定購置哪些器物。小店會不定期地策劃一些小展,用展覽的方式將它們推薦給喜愛器物的朋友們。
我們會逐一告知客人我們對店裡器物的所知所感,以及分享我們和這些器物的羈絆與故事。器物的美學,源自生活;而生活的美學,則是用心過活而來,小店對我和湯湯而言不是生意而是生活。
2020 年初,疫情暴發,原本計劃的工作、旅程、店裡的展覽計劃全部停滯。在整日居家的狀態下,湯湯建議我重拾畫筆,畫畫家裡的器物。我想,找個事兒做總好過無聊度日吧。我翻箱倒櫃找出幾本不知閒置了多少年的寫生水彩本和湯湯閒置的練毛筆字的套裝盒,這套裝盒還挺齊全,毛筆、紙鎮、筆架、硯臺,還有一個刻有”金不換”的墨條,”金不換”這三個字還真是勵志。二十多年都沒動筆畫畫了,裁紙研墨,毛筆作畫。自那一刻起,我感覺到自己手的溫度。落筆成畫,器物以另一種方式再次打動著我,這份情感無以名狀,卻真實可依。從立體到平面,從”用器物”到”畫器物”,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器物自身充滿了時間性,觀察描繪就好,無需多的表達,體會如何控制水墨關係,感受如何用毛筆表達器物的肌理和氣息。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 ⋯每一天我都會堅持畫上兩個小時。不知不覺從一張到幾十張再到幾百張,在這三年特殊的日子裡,畫器物安撫了我的內心。
如今畫器物已成為我的生活習慣,器物打動我的我猜想除了器物裡隱藏著的時間,也許是我感受到造物者投射在器物中那份認真生活且用心制器的本真吧。器物不言,好的器物卻能抵心。使用,可以讓我真實地觸碰器物的溫度,一次一次,在日常生活中體悟器物背後造物者的關照及性情,”見物如見人”;墨繪,將我與器物用另外一種方式連接,一筆一筆,從細微末節 處通抵器物中孕育的那平靜且強大的精神世界,”畫物如畫人”。如此,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與溝通便能跨越時間與空間成為可能。打動我的,也許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種種羈絆。它常常始料未及,卻也妙不可言。一晃,小店也已八年,始終有人,有物,有陪伴。而我,依然初心不改,喜愛不減,畫筆不輟。
何明
2023立冬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